摘要:每年3月至4月,电影市场总会陷入一种微妙的沉寂。春节档的喧嚣渐远,暑期档的预热未至,传统意义上的“淡季”让影院和片方如临大考。到了今年,电影业态涌现了一些新鲜尝试。尽管重磅商业大片的缺席让票房大盘稍显平淡,但一股由经典重映、主题影展和小众观影活动掀起的“非典型
每年3月至4月,电影市场总会陷入一种微妙的沉寂。春节档的喧嚣渐远,暑期档的预热未至,传统意义上的“淡季”让影院和片方如临大考。到了今年,电影业态涌现了一些新鲜尝试。尽管重磅商业大片的缺席让票房大盘稍显平淡,但一股由经典重映、主题影展和小众观影活动掀起的“非典型热潮”正悄然改变行业对淡季的认知。
从《花样年华》的马拉松式排片到“丹麦电影大师展”的售票情况火爆,从宠物友好观影场到不同主题的电影展映,电影市场正在以差异化、分众化的策略打破“淡季魔咒”。这背后,既是行业对存量资源的深度挖掘,也是对观影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深耕的转型趋势。
01
经典与情怀
老片重映的“新生意经”
当上海MovieMovie影城将《花样年华》从上午10点排至午夜24点时,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影院可以为文艺片如此“让步”。这部王家卫的经典之作在25年后重返银幕,不仅吸引文艺青年“打卡”,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怀旧话题。截至4月8日15时许,该片累计票房已超6150万元。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此前举办的“丹麦电影大师展”,12个场次开票半小时售罄8场,12场平均上座率99.24%,说是一票难求也不为过,甚至热门影片《狗镇》和《狩猎》开票后即“秒光”。业内人士表示,艺术影展能做到这个程度,在上海影城开业33年中都很罕见。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市场逻辑:淡季的观众并非没有观影需求,而是缺乏足够的情感触点。
不仅上海的“周周有影展”盘活电影市场,全国更多区域开始系统化运营这一领域。
日前,由江苏省电影集团精心策划的“时光记忆”艺术电影展
此前的2024年,江苏省电影集团就在日常电影展映方面做了多样的探索,如“2024艺术电影观影季”在全年分不同主题,举办了四季,为江苏区域在艺术电影放映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卢米埃、百丽宫等知名电影院线,也根据院线特色,先后推出“法国电影展”“2024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放映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如“丹麦电影大师展”等电影展映均价高于普通的院线片,其进一步印证了分众市场的消费力:当商业片观众流失时,高黏性的影迷群体反而愿意为优质内容支付溢价。
02
垂直细分
从“宠物观影”到文化认同的精准触达
如果说经典重映是“向后看”,那么针对特定人群的垂直创新则展现了行业“向前探”的野心。
日前,由张子枫等主演的《我会好好的》上映,作为一部小成本宠物题材电影,上海、珠海、西安、南京等多地影院纷纷开放“宠物友好专场”,让更多观众能够收获情感共鸣,走进影院观影。观众携带牵引绳、纸尿裤、尿垫等,可携带狗狗入场。
在票价上则高于一般票价,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家影城标价为:68元/人/座,宠物38/元一只(不占座),宠物占座:68元/只/座,每位参与观影狗娃都含伴手礼一份。
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尝试,实则切中了当代都市青年的情感需求。
清明档期间,由黄渤、王一博等主演的电影《热烈》重映,万达影城应时推出“全国百场粉丝观影会”。
粉丝们纷纷带着绿色荧光棒等到场观影,放映前后还有街舞表演、DJ打碟等多样形式的活动,也成为这场盛大“观影派对”的内容之一。此举,无疑对于电影票房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
03
生态重构
从档期依赖到常态化运营
淡季的种种创新,本质上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结构性问题的回应。过去十年,票房越来越向春节、国庆等大档期集中。这种“档期依赖症”导致片方不敢冒险定档淡季,影院则陷入“无大片-低客流-减排片”的恶性循环。而要真正突破这一困局,或许需要一场从供给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变革。
供给侧的变化已经显现。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以下简称:艺联)协调全国影院在淡季排映文艺片。
以日前上映的电影《苍山》为例,影片于3月初上映,由郭柯宇等主演,温情脉脉的故事,新人导演首作,以及小成本制作,注定了其无法与重磅的商业片抗衡。而艺联专线上映则为该片提供了一条路径选择,路演场次+观影团观影的模式,也为一些喜爱艺术电影的观众提供了观影窗口。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影院开始调整硬件策略。此前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将1号厅改造为LUXE影厅,影院经理曾表示一号厅改造之后,首次承接的是枝裕和电影展,便收获了影迷的高度赞誉。与此同时,多年的观众培养,也使得大光明电影院成为文艺片安排千人场放映、依然能保持爆满的少数影城之一。
上海SFC影城SHO,此前也进行了硬件改造,为其承接许多影片的首映创造了条件。以近期上映的《想飞的女孩》为例,该片在这场首映收获了单场超50万元的首映票房纪录,这里也为《好东西》《还有明天》《机动战士高达:跨时之战》等攒足了初始人气。此外,这里也将杜比厅常态化用于经典片放映,这些尝试指向同一个方向——建立差异化供给体系,降低对单一档期的依赖。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艺蘅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