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美越在担任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翻译期间,多次恶意曲解对话,将理发师解释脏辫难处理的客观表述,翻译为“嫌弃头发邋遢” ,并轻蔑使用贬低性词汇。被甲亢哥当场拒绝后仍辩解“美国人就这么说话” 。这一系列行为被网友视为“以辱华言论博取流量” 。
李美越在担任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翻译期间,多次恶意曲解对话,将理发师解释脏辫难处理的客观表述,翻译为“嫌弃头发邋遢” ,并轻蔑使用贬低性词汇。被甲亢哥当场拒绝后仍辩解“美国人就这么说话” 。这一系列行为被网友视为“以辱华言论博取流量” 。
4月5日,央视《新闻周刊》在报道甲亢哥中国行专题时,将李美越的镜头全程打码并标注“劣迹网红” 。这一操作释放明确信号:国家级媒体以技术手段对“损害国家形象”的行为进行公开否定,形成舆论震慑 。
李美越4月1日发布的道歉视频中,频繁使用越南文化中象征侮辱的“倒三角”手势(握拳拍击手心或L型手势),被微表情专家解读为“防御性假笑”和“文化挑衅” 。其团队大量删除负面评论、仅保留支持言论的控评行为,进一步激化公众愤怒,导致8天内掉粉超36万 。
李美越自称“中美混血文化使者”,实为美越混血,无中国血统 。以“东北大花征服世界”为噱头,注册公司高价接单(60秒视频报价45万),却被指“自嗨式文化输出” 。
李美越事件的本质,是流量经济与跨文化传播的碰撞试验。从“央视打码”到“手势门”,公众的愤怒不仅针对某个网红的失格,更是对“文化投机者”侵占公共话语权的集体反抗。当穿大花袄的“文化使者”沦为“辱华符号”,我们亟需反思:真正的文化传播,不应是身份红利的套利游戏,而是根植于平等对话的真诚共建。
来源:南岸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