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16岁天才坠楼去世!父亲祭文惹争议,也给所有父母提了个醒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8 16:02 2

摘要:曾经的他在学业上屡获佳绩,是他人眼中的“神童”,拥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文|纯元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近日,16岁天才少年于行健坠楼离世。

曾经的他在学业上屡获佳绩,是他人眼中的“神童”,拥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而如今生命暂停,只剩下亲人悲痛欲绝的哭声。

更令人揪心的是,于行健的父亲在痛失爱子后写下的祭文。

刚发布,就在网络平台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祭文中,究竟写了什么?

这一悲剧,又给广大家长敲响了怎样振聋发聩的警钟?

每每一遇到“少年坠楼”的新闻,网友都会把矛头对准其父母:

“悲剧绝大部分过错在父母,部分在学校、社会。”

那么这一次,于行健的去世与原生家庭有没有关系呢?

首先,了解一下于行健短暂的一生。

于行健,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

在同学眼里,他的性格并不古怪,反而为人随和、品学兼优。

2022年,初三的他一举拿下辽宁省信息学奥赛季军,在奥赛届名声大噪,被誉为“神童”。

从那开始,他就是老师眼中的骄傲、同学身边的榜样,父母心中的希望。

之后,他在学业上从不懈怠,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以接近满分的成绩斩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大赛金奖!

屡次获奖后,他不骄不馁。

作为辽宁省唯一一位入选国际初中生信息学奥赛的选手,一口气拿了四个大奖,分别是金牌、银牌、优胜奖和优秀奖。

2024年,于行健突破重重难关,成功晋级省队选拔赛第三名,入选了辽宁代表队!

这些奖项在手,于行健将“神童天才”的标签,狠狠坐实了。

简而言之就是,于行健的优秀程度,比家长嘴里“别人家的孩子”,还要耀眼夺目。

在他身上,前程似锦的未来,仿佛唾手可得。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如此猝不及防。

这些奖项太沉重,终于还是把他“压”死在了高二那一年。

时间线拉回到事发当天。

2025年4月1日16时40分,沈阳市传来噩耗。

16岁的信息学奥赛选手于行健,从高处坠下,经过医护人员的极力抢救。

还是没有留住于行健要走的心。

他以最决绝的方式,迅速告别了人世间。

父亲祭文惹争议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天才少年的悲剧?

据悉,2025年3月22日,2025 慈溪学竞赛辽宁省队名单公布。

如果成功“上岸”,就代表着他可以代表省队出征全国赛。

可成绩公布后,于行健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大获全胜,反而因为成绩失利,只获得第十名,彻底无缘辽宁省队A、B类名单。

这次失利可能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或许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于行健父亲的祭文中,他形容儿子生来如同“灵童”附体。

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也有一颗善良悲悯的心。

可是随着时间流动,孩子慢慢长大,他心中的“魔丸”开始蠢蠢欲动。

变得不再喜欢学习,开始挑战世界的规则,看不起世界的一切。

在情急之下,甚至粗鲁对待母亲。

但是为了父母的期待,只好勉为其难,对学习、运动等诸多事务保持原动力。

这表明于行健长期以来可能承受着来自学业、家庭期待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内心十分痛苦。

然而于行健的父亲在祭文中,他把孩子生前的“心理问题”全归为“戾气”。

如果说上面这些心理问题,都不能引起父母重视其心理问题,那么接下来的一句话,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你每天都在煎熬,多次暗示我们,这里不属于你,你想要去寻找你的世界。”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于行健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

但是,通篇下来,于行健的父亲并没有给孩子道一句歉意。

网友忍不住评论道:

“人都走了,讣告里不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痛苦,还在那儿扯竞赛上取得什么成绩?就是这种环境把人逼走的,在中国好像一切就是成绩,成绩,分数,分数。”

总而言之,“天才少年”于行健的离开,告诫在座的各位家长。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需要高度关注。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帮助,那么久无法正确应对挫折,最终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他爸爸的话中,可以感觉到,父母对于孩子的离世,虽然很痛苦,但早有心理准备,已经释然了。”

网友对于行健父亲的祭文,做出精准点评。

然而舆论角度总是千奇百怪,有些人指出了教育的体制问题。

“这个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

他表示: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学之前,这种非理性的竞争环境的恶化对成长毫无裨益。也没有持续的学习动力来在真正进入到的领域深刻探索。

另外还有一种声音,通过祭文在指责父母的“不称职”。

“他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对他期望很高,他的情绪得不到疏解,多次想结束生命,离开这个让他窒息的世界。”

总而言之,孩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他想要“逃离”的,是各种大环境下的压力。

纵观近些年,多少“天才”“神童”,因“心理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7 年,广西百色女孩符月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青春年少,成绩优异,以县理科状元身份成功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

本来应该尽情享受大学时光的她,入学半年后就匆匆退学。

退学原因表中,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抑郁症。

2025 年1月17日,她在如花朵一般的23岁,一声不响的离开了人间。

桩桩件件,实在不能不引人注目,令人寒颤。

于行健的数学笔记,永远停在洛谷题库第3802题。

窗台上那盆多肉,却在春雨里冒出了新芽。

或许教育的真谛,本就不是把每个孩子雕琢成奖杯,而是教会他们像野草般坚韧生长。

值得欣慰的是。那些曾以为"快乐教育是毒鸡汤"的家长,开始学着在成绩单旁记录孩子的笑脸。

生命的重量从来不在证书厚度,而在心灵的温度。

当我们不再用排名定义人生。

或许会有更多少年敢于对世界说:"就算做不成星星,当盏路灯也很好。"

来源:麒麟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