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的春晚,28岁的他站在舞台上,嗓音洪亮,唱出了无数人心里对家国的热爱,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手。
吕念祖的名字,很多人一听就想起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
1985年的春晚,28岁的他站在舞台上,嗓音洪亮,唱出了无数人心里对家国的热爱,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手。
可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光芒万丈的人,原来在13年前,就因肺癌离开了人世。
直到去世前他一直都是单身,身边连个孩子都没有,只有年迈的父母守着他走完最后一程。
吕念祖小时候日子过得挺苦,家里虽然父母都有工作,但那点工资也就够填饱肚子。
衣服破了没人给买新的,他就自己踩着个旧缝纫机补,裤子全是补丁,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他却早早学会了操心家里的事儿。
苦日子总得有点盼头,他喜欢听收音机里传来的民谣,像《外婆的澎湖湾》这样的歌,成了他心里的一块净土。
听着听着,他就觉得自己也能唱,甚至能唱得更好。
长大后,他没认命去干别的,而是下定决心要走艺术这条路。
考进广州艺术学校那会儿,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靠唱歌改变命运。
后来因为社会环境因素,他转到沈阳音乐学院,学了点正统唱法,但他骨子里更喜欢时下流行的调调。
毕业后,生活还是没饶过他,工资少得可怜,他就跑去广州的音乐茶座唱歌挣钱。
茶座里灯光昏暗,观众也不多,但他唱得特别认真,把《恰似你的温柔》这样的歌翻唱得别有味道。
慢慢地,台下掌声多了起来,他也开始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点,这份对音乐的倔强,成了他后来成功的根基。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那种高雅歌手,而是从生活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嗓子带着股粗粝的劲儿。
唱爱国歌能震撼人心,唱情歌又能让人心里一软,这种风格,恰恰是后来春晚选中他的原因。
吕念祖的音乐路真正起飞,是1985年春晚那次,他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本来是粤语歌,为了让全国观众都听懂,他改成了普通话。
站在台上,他穿着白色的中山装,声音穿透力强得像是能冲破电视机。
那一晚过后,大街小巷都在哼这首歌,他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全国。
之后,他出的专辑卖了上百万张,演唱会场场爆满,票价炒得再高也有人抢着买,那几年,他就是流行音乐圈里最亮的那颗星。
吕念祖的歌,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故事,也是80年代好多人的记忆。
那时候,电视里放着《霍元甲》《陈真》,大家伙儿对爱国情怀特别有共鸣。
他唱《万里长城永不倒》,不光是嗓子好,更是用歌声把那股子精气神儿传了出来。
歌词大气,旋律抓耳,唱完没多久,全国的歌舞厅都开始用“长城”当招牌,街上随便一走就能听见有人哼。
他的歌迷不只是喜欢听,还觉得那是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80年代是个啥都刚起步的年头,流行音乐不多,吕念祖的嗓音一出来,就填上了那块空。哪怕后来他不唱了,那些歌还是留在磁带里,留在老收音机里。
到了现在,40岁往上的人一听那旋律,还能想起当年守着黑白电视看春晚的日子。
他的声音,成了那时候的文化标记,带着点苦涩又带着点热血。
这种影响,不是靠一首歌就能做到。他翻唱的歌多,但总能唱出自己的味儿,像是把港台的调调跟内地的感情揉一块儿去了。
歌迷怀念吕念祖,不光是怀念歌,更是怀念那段一切皆有可能的青春岁月。
然而到了90年代初,乐坛变了,新歌手带着原创歌冒出来,他翻唱港台歌的路子渐渐不吃香了。
年纪也大了,嗓子不如以前,他开始琢磨别的出路,先是去了广州电视台当主持人,从台前转到幕后,啥也不会就硬着头皮学。
主持节目时,他靠着早年在茶座练出来的应变能力,慢慢站稳了脚跟。
46岁时,他又调到白云区文化局当了局长,管着一堆文化事儿,单位里的人都说他没架子,经常跟大家蹲路边吃盒饭,聊得热火朝天。
从歌手到局长,这一路听着挺风光,但背后是不得已。
市场不等人,他得找新饭碗。转型虽然让他没被时代甩下,可也意味着他得放下最爱的麦克风,干些跟唱歌不沾边的事儿。
这份适应力挺厉害,但也让人觉得有点心酸。
吕念祖的事业风生水起时,感情却没跟上节奏,他跟贾梅婴结婚那会儿,外人都觉得这是天作之合。
他是当红歌手,她是珠影厂的漂亮演员,俩人还有东北老乡的缘分,认识没多久就走到了一起。
可让人遗憾的是,吕念祖忙着全国跑演出,贾梅婴也忙着接戏,俩人几个月见不上一面。
刚结婚那几年,他们都没想着要孩子,觉得事业正火,不能停下来。时间一长,见面少了,话也少了,彼此心里那点热乎劲儿慢慢凉了。
没有孩子牵着,家就像个空壳子,散了也就散了,90年代中期,他们离了婚,走得干干净净,谁也没拖泥带水。
离婚后,贾梅婴后来有了新生活,可吕念祖一直单着,他忙着工作,忙着适应新身份,感情的事儿就搁下了。
到了晚年,他身体不行了,查出肺癌,住进医院,病房里没儿女,只有老父母守着。
他走的时候,55岁,身边还是空荡荡的,事业那么拼,到头来却没个家,这代价听着挺沉重。
信息来源:吕念祖抖音百科
凤凰网:第一代流行歌手吕念祖病逝 黑白电视和磁带记忆永不倒
中国新闻网:第一代流行歌手吕念祖因肺癌去世 享年55岁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