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之名》将女性苦难熬成鸡汤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08 11:38 3

摘要:《以美之名》以“首部医美行业正剧”的姿态高调登场时,它试图用手术刀剖开社会对“美”的执念,却在缝合伤口时悄然注入了一剂甜腻的鸡汤。剧中先天畸形患者“换脸”的生死抉择、家暴受害者修复疤痕反遭网暴的荒诞叙事,看似直面女性苦难,实则将血肉模糊的现实创伤熬煮成“励志奇

《以美之名》以“首部医美行业正剧”的姿态高调登场时,它试图用手术刀剖开社会对“美”的执念,却在缝合伤口时悄然注入了一剂甜腻的鸡汤。剧中先天畸形患者“换脸”的生死抉择、家暴受害者修复疤痕反遭网暴的荒诞叙事,看似直面女性苦难,实则将血肉模糊的现实创伤熬煮成“励志奇观”。这场以“生命尊严”为名的缝合术,究竟是疗愈还是二次伤害?

剧中,家暴受害者林小月的故事线极具代表性:她被丈夫毁容后求助整形医生,却在术后因“疤痕修复不彻底”遭受网络暴力。这一情节本应揭露社会对受害者的结构性压迫,但剧集的处理却将矛盾简化为“技术不精”与“舆论偏见”的二元对立。当林小月最终通过二次手术“完美修复”疤痕,并在镜头前发表“疤痕是勋章”的宣言时,个体的苦难被置换为“自我和解”的符号,而真正的施暴者——性别暴力与社会规训——则悄然隐身。

更值得警惕的是“恐龙女”患者的叙事逻辑。这位因先天面部肿瘤被歧视的少女,必须在“保命”与“换脸”间抉择。剧集以大量特写镜头渲染她肿胀变形的五官,却在手术成功后迅速转入“重获新生”的蒙太奇:阳光下飞扬的裙摆、社交媒体的点赞狂潮、职场逆袭的爽文式结局。这种将生理残缺与人生价值直接挂钩的叙事,本质上仍在强化“颜值即正义”的规训,只不过披上了“医学救赎”的外衣。

《以美之名》最吊诡之处,在于它一边揭露黑医美的“美容贷”陷阱,一边将正规医美塑造为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剧中,姚晨饰演的乔杨反复强调“医者不能改命,但能带来好运”,这句充满宿命感的台词,实则是将系统性压迫转化为个体命运议题。当先天畸形患者必须通过“换脸”才能获得社会接纳时,剧集并未追问“为何社会无法包容差异”,反而将手术刀奉为解决一切困境的终极答案。

这种“技术至上”的叙事逻辑,在双女主从“宿敌”到“战友”的转变中达到顶峰。两位顶尖整形医生通过一场高难度手术修复家暴受害者的面容,镜头在无影灯下不断切换她们默契配合的特写,仿佛在宣告“女性互助”足以消解结构性暴力。然而,当受害者走出手术室后,她仍需独自面对就业歧视、亲子关系破裂等现实困境——这些真正刺破“美丽新世界”幻象的尖刺,却被剧集刻意回避。

主创团队标榜的“七年调研百例真实案件”,恰恰暴露了创伤美学消费的核心矛盾:当现实苦难被提炼为戏剧冲突时,其残酷性必然被情节剧的叙事节奏稀释。例如剧中“美容贷”受害者的故事线,本应揭露资本与黑医美合谋的产业链,却最终收束于一场“警方破案”的潦草结局。这种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正义战胜邪恶”的套路,本质上是用戏剧性快感替代了对制度性腐败的深层叩问。

更值得玩味的是剧集对“美”的重新定义。当角色们高呼“整形整的不是脸,而是心”时,看似在批判容貌焦虑,实则将责任转嫁给个体心理建设。这种“心灵鸡汤”式的解决方案,掩盖了审美霸权背后的权力运作:为何女性必须通过“与自己和解”来适应扭曲的审美标准?为何不能质疑标准本身?

现实题材剧集擅长用精致的镜头语言缝合社会伤口,却拒绝展示伤口溃烂的真相。当“女性力量”“自我觉醒”成为消费苦难的新话术时,我们或许更需警惕这种温柔化的暴力。 真正的现实主义不应是创伤的祛痛剂,而应是撕裂伪善的手术刀。

来源:搞笑的咸鱼姑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