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偶遇的“咆哮帝”,早市里的烟火气2025年4月7日清晨,辽宁绥中县的一处早市上,一位身穿黑色大衣、手提大袋小袋的高个子老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显眼。有眼尖的网友认出——这不是“咆哮帝”马景涛吗?63岁的他独自逛着菜摊,买核桃、挑蔬菜,还不忘拎上一大袋爆米
被偶遇的“咆哮帝”,早市里的烟火气
2025年4月7日清晨,辽宁绥中县的一处早市上,一位身穿黑色大衣、手提大袋小袋的高个子老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显眼。有眼尖的网友认出——这不是“咆哮帝”马景涛吗?63岁的他独自逛着菜摊,买核桃、挑蔬菜,还不忘拎上一大袋爆米花,仿佛褪去明星光环的邻家大叔,与市井烟火融为一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幕被路人拍下后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炸开了锅:“原来大明星也会逛早市!”“爆米花配核桃,这搭配太接地气!”网友的调侃中透着亲切,也让人不禁好奇:这位曾因琼瑶剧红遍两岸的男神,为何选择在人生下半场回归最平凡的乡土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马景涛父亲
马景涛的绥中情结,源于一段跨越海峡的家族故事。他的父亲年少时因战乱被带到台湾,从此与辽宁亲人失联数十年。2007年,马景涛在父亲逝世13年后,将骨灰从台湾带回绥中,与祖父母合葬,圆了父亲“落叶归根”的遗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每年清明回乡祭祖成了他的“必修课”。即便今年未见两个儿子随行(长子18岁、次子16岁,均随母亲吴佳尼生活),他仍坚持独自完成仪式。家族墓园的石碑旁,松柏苍翠,马景涛曾在此写下家书:“父亲,我终于带您回家了。”这份执念,或许正是他对血脉根源的深情告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早市里的“普通人”哲学:褪去光环的烟火日常
在绥中早市,马景涛的“明星范”荡然无存。他蹲在菜摊前挑核桃,热情招呼粉丝尝鲜;拎着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爆米花、大饼子、花生米塞得满手都是,连网友都调侃:“这采购量堪比过年囤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与他近年的人生选择不无关系。2017年与吴佳尼离婚后,他逐渐淡出荧幕,转战直播行业,与小23岁的圈外女友定居北京。尽管感情生活低调,但社交平台上偶尔流露的合照中,两人与好友聚餐、过节的模样,倒显出几分岁月静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粉丝感叹:“从前看他演张无忌叱咤江湖,现在看他拎爆米花逛菜场,反而更真实。”或许正如他所说:“演戏是人生的一段路,而生活才是永远的剧本。”
三、争议与温情:故乡记忆中的棱角与柔软
马景涛的归乡路并非总是温情脉脉。2023年,他因晒出与亲友在狭小厨房聚餐的画面,被部分自媒体嘲讽“家境寒酸”。一向直率的他当即回怼:“泥土地变成瓷砖地,土炕换成楼房,这就是家乡的进步!”并晒出老宅新旧对比图,力证故乡变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份“护乡心切”的耿直,恰是他性格的缩影。早年因“咆哮式演技”饱受争议,两段婚姻亦引发舆论风波,但他对家乡的赤诚从未改变。有绥中老乡透露:“他每次回来都去老屋转转,和街坊拉家常,一点架子都没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游子情怀的当代映照:我们为何需要“归乡叙事”?
马景涛的故事,何尝不是千万游子的缩影?在城市化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人与他一样,一面在大都市追逐梦想,一面在传统节日奔赴故乡。早市里的一袋爆米花、祖坟前的一炷香,这些细微的仪式,承载着个体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也映照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情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社会学者评价:“明星的归乡行为具有符号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血脉与土地的联系始终是精神的原点。”而马景涛的烟火日常,恰恰打破了明星与普通人的界限,让公众看到:褪去浮华后,对亲情的珍视、对根源的敬畏,才是人性最本真的模样。
结尾:爆米花的甜与人生的回甘
离开早市的马景涛,背影逐渐融入绥中的晨雾中。他手中的爆米花或许会凉,但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却在岁月里愈发温热。
正如网友所言:“年轻时他是荧幕上的侠客,老了成了生活里的侠客。”从台湾到辽宁,从明星到凡人,马景涛用半生演绎了一个关于“归来”的故事——无论江湖多远,终要回到最初的地方,嚼一口爆米花的甜,品一段烟火人间。
来源:全方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