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亢哥(Jason),一个来自美国的蹦蹦跳跳的网红。2023年曾因为在重庆街头被大妈投喂火锅的视频爆红,半年吸粉千万,被官媒称赞为"民间文化交流使者"。
2025年,两个外国人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境遇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甲亢哥(Jason),一个来自美国的蹦蹦跳跳的网红。2023年曾因为在重庆街头被大妈投喂火锅的视频爆红,半年吸粉千万,被官媒称赞为"民间文化交流使者"。
今年4月,他在中美贸易战乌云密布时刻又来中国,他的处处受欢迎程度从这件事中可见一斑。甲亢哥在浙江直播中偶遇一位绍兴女孩,对方一句软糯的“你好呀~”让他当场捂心口:“这声音都甜到犯规!”更绝的是,女孩现场还教他中国功夫,外国网友也是疯狂刷屏:“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输出!”
李美越(Liam),美越混血博主,同样是2023年,因一条"北京雾霾让我窒息"的微博人设崩塌,遭网友扒皮后掉粉50万,品牌解约。2025年又自告奋勇充当甲亢哥的翻译,却因恶意的扭曲,并使用Chick in China涉嫌对中国女性的侮辱而彻底翻车,清理出随行队伍。
为什么中国网民对国际网红的评价变得如此爱憎分明,高下立判?这背后是一场关于"谁有资格做我们的朋友”的认知新战争。
甲亢哥的胜利:Z世代需要怎样的"中国代言人"?
用民间舞者形象打破刻板印象,亲和力由来已久。
甲亢哥一贯的视频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市井烟火:
在成都吃火锅辣到上蹿下跳,抱着豆奶瓶狂饮;在深圳欢乐港湾跟着机器人摆弄斧头;长沙吃槟榔发岀灵魂深处的呐喊:这是什么东西?
够朋友,懂中国。这种"素人视角"恰好解构了西方媒体"神秘东方"的猎奇叙事。一则他在新疆跳舞的视频,让海外网友惊讶:"原来这里的人可以自由跳舞?"(TikTok播放量500万+)
“真诚"才是最高级的流量密码
当其他外国博主刻意表演"我爱中国"时,甲亢哥的爆点在于不完美的真实:被问"中国是否安全"时反问:"我在美国老家都不敢深夜出门,这里可以。";当李美越说围观者发出的声音像畜牲,不是正常人,甲亢哥怒火中烧,当即驳斥,你才不是正常人。
中美舆论战中的"第三方证人"价值
在中西方信息茧房日益坚固的当下,甲亢哥这类非体制内的民间声音反而更具说服力。皮尤调查显示,18-35岁海外青年通过社交平台了解中国后,对华好感度上升12%。
李美越们的黄昏:过时的"伤痕叙事"为何失效?
认知代沟:还在用2008年的剧本
李美越翻车的根本原因,是误判了中国网民的进化速度:他自作聪明,玩小动作,把理发师口中所讲的国际脏辫翻译成他嫌你脏时,很多围观者已经看出了他的居心叵测,在恶意挑拨离间。
平台算法的"正义转向"
抖音的推荐机制已从"审丑"变为"正能量加权",许多以丑为美来吸引流量的大V们纷纷落马,坠入深渊是这种转变的很好注脚,可惜李越美却是一个睁眼瞎。
文化自信的觉醒
B站《这就是中国》播放量破2亿,95后占比68%。年轻一代要的不再是"外国人的认可",而是平等的对话。
未来趋势:谁能成为下一个甲亢哥?
“素人外交"崛起:近年来,义乌商人用TikTok直播卖货,顺便科普中国制造,吸引20万海外粉。
反套路生存法则:剑桥研究显示,中国年轻网民对"摆拍式赞美"识别率高达89%,送之以嘘声四起。
微观叙事的力量:大理民宿主用甲亢哥视频招揽客人,预订量翻倍。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是话语权的争夺。当甲亢哥在长沙城受到夹道欢迎时,阴阳怪气的李美越已经被巨大的算法反噬,中国网民正在用理性的选择带着流量投票告诉世界:
"我们不需要被定义,我们要自己定义与选择。”
作者简介:蔡启军(深圳跋涉者),襄阳人氏,定居深圳。多年行销生涯,走遍东西南北,阅尽风土人情。曾在《长江日报》《中国经营报》发表多篇文章。
来源:深圳跋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