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美之名》最吸睛的设定无疑是姚晨与贾静雯的双女主对峙。姚晨饰演的乔杨,被塑造成公立医院的“天才医生”——技术精湛却傲慢毒舌,动辄以“缝合间距大是你眼间距大”等台词碾压同事。贾静雯的周静雯则是私立医院的“整形天后”,游走于商业利益与医者初心之间。表面看,两人从
手术刀下的双女主:姚晨的“毒舌医生”为何沦为刻板符号?
《以美之名》最吸睛的设定无疑是姚晨与贾静雯的双女主对峙。姚晨饰演的乔杨,被塑造成公立医院的“天才医生”——技术精湛却傲慢毒舌,动辄以“缝合间距大是你眼间距大”等台词碾压同事。贾静雯的周静雯则是私立医院的“整形天后”,游走于商业利益与医者初心之间。表面看,两人从宿敌到战友的转变颇具张力,但细究之下,角色塑造的扁平化问题暴露无遗。
姚晨的表演延续了《都挺好》中苏明玉的“冷硬风”,但这次显然用力过猛。她将“理性至上”简化为翻白眼、叉腰、语速如机关枪的程式化动作,仿佛“职场女强人”必须靠咄咄逼人的姿态才能立住人设。当乔杨在手术台上坚持全切方案时,她的台词充满说教感,更像是编剧价值观的传声筒,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医生。反观贾静雯,虽受限于剧本对“商海野心”的潦草刻画,却通过微表情传递出角色的复杂——面对患者时的温柔与经营压力下的疲惫交织,让周静雯的“逆袭”更具说服力。
更令人失望的是剧中男性角色的工具化。袁弘饰演的丈夫秦归沦为背景板,侯雯元与姚晨的感情线突兀如偶像剧桥段:骑行偶遇、酒店热吻、浴室逃遁……这些情节与主线割裂,仿佛只为证明“女强人也有性张力”,实则削弱了职场叙事的严肃性。
医美行业的“照妖镜”:真实案例与狗血套路的拉锯战
《以美之名》试图以“国内首部医美剧”的标签突围,其野心体现在对真实案例的挖掘:先天面部肿瘤少女的生死抉择、家暴受害者的疤痕修复、黑医美机构的“美容贷”骗局……这些取材自百例调研的剧情,本可成为叩击社会痛点的利器。然而,剧集却陷入“专业性与戏剧性”的失衡困境。
首集开场的“全切手术争议”本可深入探讨医疗伦理,却草草收场于乔杨的“技术胜利”;黑医美产业链的揭露本应惊心动魄,却沦为反派角色刻板化的阴谋论现场。更讽刺的是,当剧情需要冲突时,编剧便祭出“患者家属无理取闹”“同事背刺离职”等俗套桥段,与《外科风云》《白色强人》等经典医疗剧相比,叙事深度高下立判。
节奏问题同样致命。双女主从敌对到合作的转折生硬如快进:一场家暴修复手术便让两人冰释前嫌,此前积累的矛盾如儿戏般消解。这种“为和解而和解”的处理,暴露了创作团队对女性关系理解的肤浅——真正的女性同盟绝非靠“共救一人”的机械煽情达成,而是价值观的共鸣与灵魂的碰撞。
“美无定义”的口号下,为何仍在贩卖焦虑?
《以美之名》标榜“打破审美偏见”,却陷入自我悖反。剧中一边批判“颜值即正义”,一边用特写镜头渲染患者术后的“蜕变之美”;一边让乔杨质问“美的标准由谁制定”,一边将周静雯塑造成靠精致妆容撑起气场的“成功女性”。这种割裂感在姚晨的角色身上尤为明显:她嘲讽容貌焦虑,却以“全切手术能改变命运”的逻辑合理化高风险医疗行为,本质上仍是“美能逆天改命”的变相宣扬。
更值得警惕的是剧集对“黑医美”的简化处理。将行业乱象归咎于个别无良机构,回避了资本逐利、监管缺失等结构性矛盾。当周静雯的医院因“作秀手术”重获口碑时,剧情传递的潜台词竟是“舆论危机靠营销化解”——这与现实中医美行业亟待规范的现实南辕北辙。
姚晨的“演技困境”:从突破到套路
必须承认,姚晨在《以美之名》中贡献了近年最差表演。她将“职业理性”演绎成面无表情的冷漠,将“医者仁心”简化为突兀的泪眼婆娑。当乔杨面对患者时,她的共情方式停留在“皱眉+深呼吸”的流水线模式;当与周静雯对峙时,她又切换成“瞪眼+提高音量”的吵架模板。这种表演的机械化,与其说是演员能力问题,不如说是角色塑造的失败——乔杨被写成“金句输出机”,缺乏人性灰度与成长弧光。
对比贾静雯,差距更为明显。周静雯在办公室被砸鸡蛋的戏份中,从狼狈躲闪到强撑镇定的层次变化;在恳求乔杨合作时,眼底闪过的脆弱与不甘……这些细节让角色立住了。而姚晨的乔杨,始终困在“怼天怼地”的单一维度,连与侯雯元的感情戏都像完成任务般敷衍。
结语:一场未完成的“祛魅”实验
《以美之名》的野心值得肯定:它试图以医美为切口,解剖当代社会的容貌焦虑与女性困境。然而,过度依赖狗血套路、扁平化的人物塑造、价值观的自我矛盾,让这场“祛魅”实验半途而废。当姚晨披散长发、身穿敞开的白大褂在手术室昂首阔步时,观众看到的不是先锋女性,而是悬浮人设的又一次狂欢。或许,真正的“美之觉醒”不在于喊出漂亮口号,而在于敢于直面血肉模糊的真相——无论是行业,还是人性。
期待您的关注、留言、点赞、打赏、收藏和分享!
by 游戏江湖的空之叶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来源:游戏江湖的空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