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前央视主持人李思思的一番关于“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的分享,将“死亡”话题再次搬上了台面。
文|南风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死亡,一直都是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
而前央视主持人李思思的一番关于“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的分享,将“死亡”话题再次搬上了台面。
生命终究会消逝,爱人终究会离去。
如何让孩子们在失去中学会珍惜,这是所有家长的一个心病。
“妈妈,死是什么?”
有多少家长曾经被问到过这个问题?又有多少人会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去回答呢?
恐怕多数家长,说的都是“你长大就知道了”,或者“以后别说这种话,不吉利”。
在中国社会,死亡这个话题从来都是被刻意回避的。
即便是清明这个有关死亡的节日, 也不例外。
这也并不奇怪,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而死亡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未知。
所以在传统文化中,“死亡”就与“不详”“恐惧”等负面词汇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死”字不被允许提及,总是以“去世”“走了”“老掉了”等委婉的词汇代替。
甚至就连数字“4”都被大家避之不及。
可是,这种回避真的能够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吗?真的能够让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减少恐惧和痛苦吗?
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由于缺少死亡教育,缺少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深刻理解,很多孩子们在面对生命消逝时,总是有一种游离于事外的状态。
在临终前的病人面前玩手机,在亲人的葬礼上哈哈大笑,这在外人看来只会感觉像个段子一样,只会觉得这些人缺少家教。
但仔细想一下,真的只是教养问题吗?自己也只是告诉孩子“不要玩”“不许笑”吧。
至于为什么,从来都是避开不说。
更可怕的是,死亡教育的缺失,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们缺少了对于生命的敬畏。
近年来自杀者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这当然有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心中没有对于生命的敬畏。
没有了敬畏之心,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游戏,这把玩得不好,那重开就是了。
在“死亡禁忌”中长大的孩子,对死亡只有这样最为浅薄的认知。
生命在他们眼中,太过轻飘飘,没了也就没了。
所以,李思思之所以公开谈及“死亡”这个话题,实在是因为这件事已经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小到埋葬自己的宠物,大到看着自己的亲人离世,最终自己也躺进那个小小的盒子。
死亡这个课题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
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可真要被孩子问到“死亡是什么”的时候,还是会感觉无法回答。
心中有太多想要说的话,却总感觉那些答案不够完美。
说白了,就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死亡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大多数人回避的重要原因。
当李思思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也闪过一丝恐惧和一丝迷茫,但她没有回避,而是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回答。
她送给了孩子一个绘本,那是一本“离别指南”,是一个母亲教自己女儿如何面对自己离去的指南:
妈妈不在的第一天,你可以做一些喜欢的菜,然后切大块的洋葱,这样就有理由可以大哭一场。
第二天,不要拒绝前来慰问的人们,要勇敢地接受别人的好意,然后用这些关怀度过最痛苦的时光。
第四天,你可以给最爱的狗狗梳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填充生活,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七天,找一个能陪在身边的朋友,毫无保留地向他倾诉自己的感情,不必压抑自己。
第231天,是你的生日,虽然很遗憾没有办法为你亲手做蛋糕,但即便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庆祝。
第400天,找一个能取代我的人,不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否则会错过路上美好的风景。
第2000天,希望你能做一个有我的梦,让我知道你没有忘记我。
第3000天,和你的孩子聊聊死亡,告诉他我们该如何迎接新生。
生命因有限而珍贵死亡教育的核心,并非是让孩子沉浸在悲伤中,而是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引导他们尊重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需要敬畏的,即便某天遭遇到了自己无法承受的打击,也不能轻易放弃生命,否则就会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可什么是“所有的一切”?
那是桌子上还没有吃完的零食,是阳台上挂起的衣服,是运动后吹的那阵清风,是约好了一起看电影的朋友……
死亡便是失去这些从来不认为自己会失去的东西。
的确,死亡才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可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才要活得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命的消逝,第二次是被人们所遗忘。
既然第一次的死亡我们无法控制,那么就要尽自己的全力,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一些,让第二次的死亡来得更晚一些。
积极地体验生活,积极地表达爱意,向着死亡的结局,体验生时的快乐,这便是死亡教育的一大意义所在。
而另一大意义,便是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离别。
在理解死亡不可避免之后,他们才能有提前的思想准备,才能更好地处理死亡带来的悲伤。
如果身边的人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那便在一种随时可能失去至亲的恐惧感中,更加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突然某天自己与亲人阴阳两隔,才发现自己有很多话没有说出口,那种痛苦是难以承受的。
但若是在平时便做好了离别的觉悟,就会将想说的话及时说出来。
那么在离别到来的那一刻,也便会少一些后悔与绝望,而多一些面对现实的勇气。
死亡教育并不是让孩子们过早承受沉重,而是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完整轮廓。
唯有学会告别,才能更好地拥抱生活;唯有正视终点,才能更热烈地活在当下。
这些有关于死亡话题的讨论与思考,或许是李思思在离开央视后,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一份礼物。
部分参考资料:
清明—如果孩子问你关于死亡 可以这么告诉他——李思思官方账号
在北大课堂讲“死亡”: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