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年让无数观众哭湿枕头的"琼瑶剧御用男主角",最近在辽宁早市被网友“逮”了个正着。
您还记得《青青河边草》里那个为爱痴狂的何世纬吗?
就是那个动不动就红着眼睛大吼"为什么为什么"的马景涛。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如今他左手拎着装满大饼花生的塑料袋,右手端着盘土鸡蛋,正跟摊主讨价还价。
网友拍下的视频里,这个曾经帅得惊天动地的男人,现在皮肤黝黑皱纹深刻,要不是181的大高个还撑着,活脱脱就是个本地老大爷。
说来也巧,这天正好是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
马景涛这趟回来,明面上是买菜,实际上是为了一桩更重要的事——给长眠在绥中的父亲扫墓。
18年前,他把父亲骨灰从台湾带回辽宁老家,和爷爷奶奶合葬。
从那以后,每年清明都能在绥中早市看见他的身影,这习惯雷打不动坚持了快二十年。
清晨六点半的绥中早市,炸油条的香气混着晨雾飘开。
马景涛蹲在农家自产的鸡蛋筐前,食指轻轻叩着蛋壳:"大姐,这蛋是今早刚捡的不?"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咧嘴一笑,眼尾皱出深深的纹路——这是当年拍《孝庄秘史》时,因为总瞪眼被导演调侃"要把摄像机瞪穿"的那双眼睛。
细心的网友发现,他装鸡蛋的塑料袋里面,还装着三样东西:巴掌大的芝麻烧饼、油纸包着的五香花生,以及一根用报纸卷着的麻花。
都是绥中老一辈最认的"早市三件套"。
据卖豆腐脑的摊主回忆:"马老师年年都来,见谁都点头,有回帮我扶过翻倒的酱油桶,溅他皮衣上都没急眼。"
这番景象若是倒退三十年,怕是没人敢信。
1989年拍《雪珂》时,马景涛曾因入戏太深徒手捶裂过剧组茶几;
2003年《太祖秘史》发布会上,他激动到把主持人陈德容抱起来转圈。
那股子不管不顾的劲儿,如今全化在早市此起彼伏的"五块三一斤"吆喝声里。
直至到了2012年父亲去世,他带着骨灰回绥中下葬,在祖坟前跪了整宿。
后来接受访谈时说:"给爹磕头时,忽然觉得前半辈子那些惊天动地,都比不上让老人落叶归根实在。"
据当地文联退休干部透露,马景涛这些年除了祭祖,还悄悄给县里小学捐过音乐教室。
有次问他为啥不声张,他捏着刚出炉的吊炉饼说:“我爹临走前嘱咐的,老家孩子缺啥就添点,不算事。”
有细心网友翻出他2005年在台湾综艺节目的片段:染黄发、穿铆钉皮衣,对着镜头喊"我的热情就像一把火"。
现在视频弹幕飘过最多的是——"这把火到底是被绥中的粘豆包给浇灭了啊"。
马景涛现在住在北京六环外的小区,早晨惯常泡一壶绥中带回来的野生枣茶。
经纪人透露,他推掉了所有需要"装帅耍酷"的商演,但清明节前后绝不接活。
有回品牌方加价到六位数让他拍条广告,他回复'得回绥中给我爹上坟',直接把对方整不会了。"
凌晨五点,天还黑着,马景涛就要提着竹编食盒出了门。
绥中的老辈人都知道,上坟得赶在太阳露头前。
食盒里装的不是祭品,而是四样稀罕物:台湾凤梨酥、冻顶乌龙茶,还有他跑了三家超市才找到的老式钙奶饼干——都是父亲生前的念想。
有网友拍到这样一幕:他在坟前摆好点心,突然摸出个iPad,放起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
晨光里他跟着哼唱,歌声混着烧纸钱的烟气往上飘,等放到"今宵别离后,何日君再来"这句时,这个曾经在戏里哭到青筋暴起的男人,只是轻轻擦了擦眼镜片。
据县志记载,马家是1949年从绥中出海去的台湾。
马景涛父亲退休前在基隆港当货运调度,办公室墙上永远贴着辽西走廊地图。
老人2005年坐着轮椅回过一次绥中,当时指着早市尽头的邮局说:"这儿当年是你爷开糕饼铺的地方。"
当年父亲对着邮局拍了一小时视频,回台湾后每天看。
现在马景涛站在同一位置,手机里存的是父亲看视频时的侧拍。
经纪人阿KEN讲过这么个段子:有次马景涛在影视城被游客认出,对方激动地要求"来段咆哮",他转身从裤兜掏出个保温杯:"最近喝中药呢,吼不动了,给你表演个吹枸杞吧。"
结果真有年轻粉丝在他微博下打卡:#今天马老师咆哮了吗##没有他吹枸杞呢#
这些年他刻意避开所有怀旧综艺的邀请,唯独去年上了回央视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镜头跟着他从台湾基隆老宅翻出父亲的工作证,到绥中早市买祭祀用的黄纸,最后坐在祖坟边的土坡上讲:"年轻时觉得戏比天大,现在懂了,能把父亲的名字重新写进族谱,比拿十个金钟奖都踏实。"
县文史馆最新的《绥中人物志》里,马景涛的条目下新增了一行小字:"2019年起担任无名烈士墓志愿讲解员"。
没人知道,那个总在雨天去擦墓碑的身影,会对着刻有"东北野战军战士"字样的石碑轻声说戏:"老哥,今天给您讲讲《孝庄秘史》里多尔衮哭陵那场?其实当年我没演到位......"
二十年前片场里摔剧本的"戏疯子",如今最大的戏瘾是给不会说话的听众表演。
去年台湾老友组团来看他,酒过三巡都红了眼眶:"阿涛你当年在片场......"话没说完就被他塞过来一颗冻秋梨:"尝尝,我爹坟头那棵树结的。"
有人说起他过去为戏绝食的往事,他却指着院里的葡萄架:"现在谁敢饿着我?隔壁王大娘准点来投喂。"
关键葡萄架是他回绥中那年栽的,现在枝蔓已经爬过了两家的围墙。
就像他的人生,终于从极致戏剧化的标本,长成了和烟火气共生的大树。
有网友在知乎提问:"如何评价马景涛的‘去戏剧化’生存?"
点赞最高的回答来自辽宁大学社会学教授:"这不是‘去戏剧化’,而是把生活本身变成沉浸式演出。
当他给父亲上坟带台湾点心,本质和当年揣摩剧本没区别——只不过现在全情投入的,是自己的人生。"
临走那天下着小雪,马景涛在早市口被几个大学生认出来。
年轻人紧张地要签名,他却从兜里掏出把炒瓜子:"签啥名啊,尝尝这个,比我在台湾买的香。"
人群里有小姑娘忽然喊:"马老师您不吼两嗓子吗?"
他哈哈大笑,雪花落满肩头: "早些年把洪荒之力用光啦!现在啊——"
远处传来卖豆腐的梆子声,他眨眨眼接了下句: "得留着劲儿赶早市呢!"
"你觉得是年轻时的‘爆发派’马景涛演技好,还是现在举重若轻的他更能打动你?"
来源:千寻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