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别!上海滑稽戏巨星李青,笑声永载申城记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7 15:44 3

摘要:2023年初,上海被寒冷紧紧包裹。就在这样一个冰冷的凌晨,一个让人痛心的消息传来: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李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这消息就像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都懵了,怎么都不敢相信,那个曾经给大家带来无数欢笑的人,就这

2023年初,上海被寒冷紧紧包裹。就在这样一个冰冷的凌晨,一个让人痛心的消息传来: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李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这消息就像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都懵了,怎么都不敢相信,那个曾经给大家带来无数欢笑的人,就这么走了。

萌芽与传承:滑稽戏的百年之旅

滑稽戏,是咱上海土生土长的艺术宝贝,从街头巷尾诞生,给上海的文化添了不少色彩。一百多年前,第一代滑稽艺人王无能、江笑笑和刘春山,就在街边摆个摊,拿上竹板、折扇这些简单的道具,靠超搞笑的表演,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眼泪都出来了,滑稽戏就这么诞生了。

到了第二代,姚慕双和周柏春老师,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不断创新玩法,把滑稽戏带上了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门艺术,它也成了上海文化的标志。

李青和童双春,作为第三代传承者里的佼佼者,给滑稽戏注入了新活力。童双春身材瘦瘦高高的,戴着副眼镜,浑身透着一股文化人的气质。他讲段子、唱小曲的时候,声音又大又清楚,还能自己写剧本。李青呢,胖嘟嘟的,脸蛋圆圆的,看着就憨厚老实。他的眼睛特别有神,一转就好像有想法冒出来。他的脸就像个神奇的画板,喜怒哀乐一瞬间就能表现出来。在舞台上,他的动作特别夸张,可又恰到好处,像一颗开心果,每次都能把观众逗得合不拢嘴。他俩在舞台上,一个稳重,一个活泼,配合得严丝合缝,给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难忘的演出。

逐梦之路:从富家子到舞台大明星

李青小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好,吃穿不愁。可谁能想到,一场大火突然烧起来,把家里烧得啥都不剩。没办法,一家人只能搬到又小又挤的弄堂里住。在弄堂里,李青认识了一群喜欢文艺的小伙伴。小伙伴们知道他喜欢戏曲后,热心地把他介绍给滑稽演员张利音。1951年,李青正式拜张利音为师,开始学滑稽戏。后来,因为他有天赋又肯下苦功夫,还成了姚慕双、周柏春的徒弟。在名师的指导下,李青的演技越来越棒,慢慢在滑稽戏圈有了名气。

在李青的演艺生涯里,塑造了好多经典角色。在《性命交关》里,他把角色遇到危险时的紧张和害怕,演得就跟真的一样,观众就好像自己也在现场。在《阿混新传》中,他把阿混贪玩但又善良的性格,演得活灵活现,让观众在笑的同时,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角色不仅成了滑稽戏的经典,也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黄金搭档:舞台上下的温暖情谊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滑稽剧团去温州演出。一次节目临时调整,让童双春和李青有了第一次搭档的机会。他们一起表演的《莺歌燕舞》,一上台就火得不行,现场气氛热烈得像要爆炸了,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震得人耳朵都快聋了。回到上海后,两人越来越默契,接着推出《日本越剧》《师徒俩》《大与小》等经典作品,在上海掀起一波又一波滑稽戏热潮。观众特别喜欢他们,亲切地叫他们“青春组合”。

在舞台上,他俩是闪闪发光的大明星,凭借高超的演技征服观众。在生活中,两人不仅是楼上楼下的邻居,还是关系特别铁的朋友。童双春曾在节目里说:“李青这小子,浑身都是优点。长得可爱,观众一看就喜欢;嗓门大,就算剧场再大,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脸上表情特别丰富,各种情绪都能演出来;而且他特别为大局着想,愿意在舞台上配合我,一起把戏演好。”在40多年的合作里,两人从来没红过脸,一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童双春还开玩笑说:“我们俩就像一对老夫妻,对名利看得很淡,互相理解包容。李青这人特别实在,隔三岔五就来我家串串门,问个好就走,过几天又来,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不变的热爱:为滑稽戏坚守到最后

就算到了年纪大的时候,李青对滑稽戏的喜欢一点都没减少,心里一直惦记着上海滑稽剧团的发展。每次剧团准备排新戏,他不管身体多不方便,都会坐着轮椅去现场看。2019年4月,李青和童双春一起去中国大戏院看滑稽戏《哎哟爸爸》。演出结束后,他激动地拉着主创人员的手说:“我一直担心剧团以后会咋样,看了这部戏,我放心了!一部好的滑稽戏,就得贴近观众的生活,抓住观众的心。我看这部戏的时候,一会儿笑,一会儿感动得掉眼泪,完全被剧情吸引住了。”

从那以后,不管是《弄堂里向》,还是《宝兴里》的演出,都能看到李青坐在轮椅上,目不转睛地看戏。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滑稽戏的热爱和坚持,也给年轻演员树立了好榜样。

李青的离开,对上海滑稽戏界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但他留下的经典作品,还有对艺术的热爱和坚持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后来的演员继续努力。每当人们走进剧院看滑稽戏,李青那熟悉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仿佛还在舞台上,他带来的欢笑,永远留在了上海的文化记忆里。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