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武术与银幕的碰撞:解码动作导演李红卫的文化传承哲学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7 07:37 3

摘要:2023 年 4 月 6 日,经高西安先生引荐,笔者有幸专访动作导演、武术人李红卫先生。这场围绕 专家"中国武术影视化表达" 的深度对话,不仅揭秘了银幕背后的武学智慧,更展现了传统武术在当代影视工业中的创新发展路径 —— 尤其是李红卫在《赤壁》拍摄中舍己救人的

高剑维 独家报道

2023 年 4 月 6 日,经高西安先生引荐,笔者有幸专访动作导演、武术人李红卫先生。这场围绕 专家"中国武术影视化表达" 的深度对话,不仅揭秘了银幕背后的武学智慧,更展现了传统武术在当代影视工业中的创新发展路径 —— 尤其是李红卫在《赤壁》拍摄中舍己救人的经历、与高西安的师徒渊源,以及对《哪吒 2》的深度思考,为这场文化对话增添了更立体的维度。

【第一幕:武学溯源 —— 从文化基因到影视语言】

高剑维:作为兼具武术家与导演双重身份的创作者,您如何定义传统武术在影视艺术中的角色定位?

李红卫:这本质上是 "形" 与 "神" 的辩证统一。以陈氏太极拳缠丝劲与少林棍法为例,这些技法在影视转化中既要保持传统武术的发力原理,又需通过镜头语言重构其美学表达。我们始终遵循 "美学逻辑与物理真实" 的双重标准 —— 既要让观众感受招式的行云流水,更要通过力量传导的细节设计,确保动作的可信度。

高剑维:您在《赤壁》战船火戏中设计的南拳短打动作,是否正是这种虚实哲学的体现?

李红卫:那场戏的创作灵感源自 "火形拳" 的迅猛特质。我们巧妙利用船体倾斜的物理特性,通过低桩步法稳定重心,将船体晃动转化为攻击势能。同时通过威亚技术适度夸张腾空高度,既保留了传统武术 "借势" 的核心要义,又创造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语言。

高剑维:您在拍摄《赤壁》火场救人是什么情况?

李红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戏的拍摄过程充满惊险。2008 年《赤壁》补拍战船碰撞戏时,因爆破失误导致火势失控,我与 6 名武行被困 15 米高的甲板。在浓烟中我往返三次,将被困人员逐一推下逃生,自己却因吸入过量烟雾和坠落骨折住院。“武者的本能就是保护他人,这与武术 ' 止戈为武 ' 的精神一脉相承。”

【第二幕:科技赋能 —— 传统武学的数字化重生】

高剑维:动作捕捉与虚拟拍摄技术的普及,是否正在改变武术影视化的创作范式?

李红卫:科技本质是工具。在《抗倭英雄戚继光》中,我们运用动作捕捉技术精准记录戚家军刀法细节,再通过 CG 特效强化兵器碰撞的瞬间表现力。但必须强调,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演员的生命感知 —— 眼神的聚焦、呼吸的节奏、肌肉的张力,这些 "人" 的元素才是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关键。

高剑维:值得补充的是,科技手段还能助力濒危武术流派的抢救性保护。如 3D 建模分析显示,劈挂拳 "劈、挂、撩、砸" 四劲完全符合人体动力学原理。这类研究对您的创作是否产生影响?

李红卫:确实带来重要启发。在《明月入卿怀》黑虎鞭杆设计中,我们参考高西安团队的动力学研究数据,通过调整挥鞭角度与速度,既保留了传统鞭法的 "鞭梢效应",又通过高速摄影技术将这一技法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奇观。

高剑维:您师承高西安的武学启蒙是什么?

李红卫:我10岁与高西安老师习武,我的武学根基源于高西安老师。早年在陕西推广武术时,高西安先生曾亲自指导我拆解通备拳与翻子拳的实战技法,并强调 "武术不仅是肢体技艺,更是文化载体"。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理念:"高老师常说,真正的武者要 ' 以武证道 ',这与影视创作中 ' 以武载道 ' 的追求不谋而合。"

【第三幕:文明对话 —— 武术电影的全球传播】

高剑维: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通过电影传递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

李红卫:关键在于挖掘武术背后的哲学价值。在《新燕子李三》中,为六小龄童设计的太极动作刻意弱化攻击性,转而强调 "以柔克刚" 的哲学内涵。西方团队曾对侠客收招时的背身设计表示不解,我解释这是 "藏锋"—— 胜利后的谦逊才是真正的武者精神。

高剑维:《卧虎藏龙》引发的太极热证明,武术电影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力。这种文化融合对全球观众认知中国有何特殊意义?

李红卫:武术电影正在构建新的文化对话范式。在《抗倭英雄戚继光》创作中,日本团队在观看 "鸳鸯阵" 设计后,对中国武术蕴含的兵法智慧深表认同。这种跨越文化壁垒的共鸣,正是电影作为 "文明对话语言" 的独特价值。

【第四幕:跨界创新 —— 武术电影的破圈实践】

高剑维:您如何看待武术与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

李红卫:创新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激活。张艺谋在《影》中用水墨美学重构太极哲学,徐克在《狄仁杰》中实现唐代陌刀术与蒸汽朋克的结合,这些创作既保留了传统武术的技法内核,又通过现代影视语言实现了文化表达的突破。

高剑维:从学术视角看,武术电影的文化传播呈现哪些特征?

李红卫: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符号化传播 —— 双截棍、太极图已成为全球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其二,哲学输出 ——《一代宗师》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台词,被哈佛大学纳入东方哲学研究案例;其三,产业联动 —— 武术电影带动了海外武术教育、汉服文化等产业的兴起。

高剑维:现象级动画片《哪吒 2》有什么创新启示?

李红卫:其动作设计为传统武术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思路:"影片中哪吒的巴西战舞与敖丙的太极打法,既保留了武术的发力逻辑,又通过夸张的动画语言实现了视觉奇观。这让我想到,未来或许可以尝试将更多冷门拳种(如八极拳、通背拳)的刚柔之美融入动画,让年轻人在娱乐中感知武学真谛。"

【尾声:未来图景 —— 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高剑维:请用一句话展望武术与影视的未来。

李红卫:武术需要影视作为当代载体,影视需要武术赋予文化灵魂。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才能让千年武学在光影世界中焕发新生。

高剑维:从传统技法的现代表达,到科技赋能的文化创新,李红卫导演的创作实践揭示:中国武术不仅是肢体语言的艺术,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这种 "以武载道" 的创作理念,正在构建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新范式。而他在《赤壁》火场的纵身一跃、与高西安的武学传承,以及对《哪吒 2》的深度思考,更印证了武术精神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 —— 它既是银幕上的视觉奇观,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来源:文武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