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赵丽颖主演的电影《向阳·花》在清明假期上映,该影片在首日便狂揽1.2亿票房,豆瓣开分直接飙到 9.2。
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近日由赵丽颖主演的电影《向阳·花》在清明假期上映,该影片在首日便狂揽1.2亿票房,豆瓣开分直接飙到 9.2。
然而该影片却因冯小刚“忍痛”删掉赵丽颖的大段更狠、更野、更粗犷的台词戏份而引发争议。
支持者认为此举增强了演员的表演张力,有益于成就电影的表达艺术。
反对者则觉得削弱了演员的角色戏份,既不利于人物的完整塑造,又难赢得赵丽颖粉丝的捧场。
这场争论实则揭开了当今影视行业的遮羞布——
一部影视片到底会因为什么而被观众真正记住?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我们在观看电视剧时,编剧准备了大段大段华丽丽的台词,演员们说得也是字正腔圆,
但是我们却是根本无法代入,甚至转头就忘。
反观那些静默与留白,却让我们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向阳·花》这部影片便是如此。
赵丽颖被冯小刚删到只剩7秒凝视的片段,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今影视圈最残酷的真相——
真正的演技并不体现在嘴巴上,而是表现在眼睛里。
《向阳·花》的导演冯小刚承认,在原片中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有着大量的市井脏话和激烈对抗戏。
例如暴揍黑心工头时脱口而出的“你们吸人血的样子真TM恶心”,
以及喝农药后长达十分钟的骂街戏。
这些台词“又野又狠”,甚至让护士演员被气哭。
但最终,这些戏份被剪得只剩金属撞击声和七秒凝视。
这样的处理其实在背后隐藏着导演对表演本质的清醒认知:
最高级的情绪表达往往在台词之外。
正如网友逐帧分析的“扔掉扳手后的七秒凝视”:
赵丽颖仅仅通过眼眶颤抖、瞳孔收缩和嘴角的细微抽搐,
就传递出了愤怒、不甘、绝望与坚韧的多重情绪。
这可比删减前的脏话更具冲击力。
再比如:
电视剧《狂飙》里张颂文蹲在路边吃猪脚面,喉结一动,全网都在分析他咽下的到底是愧疚还是欲望。
在影片《少年的你》里,易烊千玺被群殴后躺在地上蠕动身体的长镜头。
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在窒息般的沉默里感受到了校园暴力带来的屈辱。
韩剧《黑暗荣耀》里宋慧乔全程冷脸,但仅仅光靠嘴角的轻微上扬,就让观众们get到了复仇的杀气。
这些没有台词的表演,反而让观众记了很久很久。
就像生活中最扎心的瞬间,往往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他突然沉默时泛红的眼眶。
在当今的内卷时代,粗制滥造、敷衍了事的剧集早就不能再入观众的眼了。
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细糠,并且也已经具备了用显微镜看剧的能力。
数据表明,在短视频平台的演技封神瞬间话题下点赞前100的视频中,超过80%的剪辑都是演员的无台词片段。
这正说明如今的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听”故事,而是要“读”演员的微表情。
除了从“嘴巴”到“眼睛”的转换,《向阳·花》这部影片在其它方面也实现了一些变革与创新。
这部电影由赵丽颖领衔主演,在题材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它主要讲述了五个出狱女性的生存故事,用“扎进现实的刀锋”画就了“水泥地里开出的血色玫瑰”。
过去国产电影里的底层女性,要么是软弱无助的受害者,要么是清醒坚韧的独立个体。
而《向阳·花》则是直接“装都不装了”,把生活的疮疤全都摊开在观众面前:
赵丽颖饰演的母亲为筹集女儿手术费而偷窃,
兰西雅饰演的聋哑少女用烟头自残,
程潇饰演的走私犯在铁窗上涂鸦。
这些角色并不像传统影视剧里的那些“完美人设”,
她们脏兮兮、满身伤疤,就连哭戏都透着股狠劲儿。
这种题材选择虽说冒险了点,但是《向阳·花》的票房却证明了它的成功。
观众厌倦了那些悬浮的、完美无瑕的、不接地气的人设,他们更想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在泥潭里挣扎的。
就像部分网友说的:
“看她们打架比看偶像谈恋爱带劲儿多了。”
此外赵丽颖的表演也堪称教科书级示范。
她提前三个月混进聋哑学校,拍摄时全程不化妆,毫无形象地跪在雨夜街头用手语比划。
最绝的是与兰西雅的对手戏:
当聋哑少女用烟头自残,她夺下火源时几秒的眼神转换,愣是在野性与母爱间随意切换,让观众印象深刻。
这种仅靠眼神演戏的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表演逻辑。
《向阳·花》的成功也印证了一个残酷真相:
观众们是有眼睛的,他们会用票房投出真正的好电影。
当同档期其他电影还在玩“车祸失忆癌症”的狗血三件套时,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特效炫技的片子,硬生生地从清明档杀出了一条血路。
《向阳·花》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精致滤镜,甚至都没有一句“女性觉醒”的口号。
它只是把五个女人的伤疤撕开,让观众看见真实的血与肉。
这种“不说话”的真诚,反而成了划开观众心口的最锋利的武器。
近些年来,电影观众对影片的态度似乎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一边吐槽“烂片太多,不如短视频带劲儿”,一边为《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现实题材买单;
一边骂流量明星不会演戏,一边追捧《封神》里老戏骨的演技。
然而这种矛盾背后实则触及了如今影视行业最扎心的问题——
电影到底是该讨好市场,还是坚守艺术?
从一边来看,某些古装偶像剧,明明剧本漏洞百出,却敢花80%预算请流量明星。
结果就是观众狂打差评,豆瓣评分2.5,票房扑街。
反倒是《流浪地球》这种硬核科幻片,靠特效和故事杀出一条血路,在市场中印证了自己的价值。
另一边文艺片导演们总爱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他们拍小众题材、用隐晦手法,还美其名曰“艺术表达”,
实际上却是在逃避市场的检验。
比如陈凯歌导演那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无极》。
陈凯歌曾宣称十年内没有人会看懂这部电影。
而这部电影当时也是用前卫的造型与特效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但是该片却没有满足电影的基本要求,故事主线不清,逻辑混乱,意味不明。
因此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差评。
这种“圈内自嗨”的典型纯粹就是为了凹“艺术片”的人设罢了。
真正聪明的创作者,早就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平衡。
《我不是药神》就是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它用喜剧手法讲沉重故事,把社会痛点藏在故事笑点里。
观众既能被逗乐,又可以被戳中泪点。
其实影视行业的出路就八个字:
尊重市场,敬畏观众。
但是这并不是说放弃艺术追求,而是要学会用商业手段来包装故事内核。
比如《我和我的祖国》用小人物故事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流浪地球》用“带着地球逃亡”来点燃民族情怀。
事到如今,影视行业的真相再明显不过:
观众要的不是包装的水货,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
未来的电影市场,注定属于那些既懂得商业规则,又能够守住艺术良心的“双面胶”。
毕竟用真诚拍出来的电影,连市场都拦不住。
信息来源:
1.杭州日报:冯小刚:忍痛删掉了赵丽颖狠戏
2.搜狐网:冯小刚删减赵丽颖“狠戏”:是观众玻璃心,还是导演怂了?
来源:峰哥正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