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榜 | 《阳光照耀青春里》:学着拥抱“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22:10 2

摘要:清明档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以“青春里”康复医院为舞台,用黑色幽默撕开社会对“正常”与“疯癫”的刻板标签。这部由饶晓志监制,肖央、春夏、陈明昊等主演的影片引发不少观众共鸣,“一部聚焦精神障碍群体的社会寓言,更是一面映照普通人精神困境的魔镜”。不过,影片隐喻过多

清明档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以“青春里”康复医院为舞台,用黑色幽默撕开社会对“正常”与“疯癫”的刻板标签。这部由饶晓志监制,肖央、春夏、陈明昊等主演的影片引发不少观众共鸣,“一部聚焦精神障碍群体的社会寓言,更是一面映照普通人精神困境的魔镜”。不过,影片隐喻过多,节奏失控,加上题材小众,风格偏实验性,截至目前,上映两天的票房仅379万。

影片有着荒诞外壳下的现实叩问。《阳光照耀青春里》以程序员何立为(肖央 饰)的荒诞遭遇切入:因职场高压与资本倾轧被强制送入“青春里”,被迫在“自证正常”的困境中挣扎,并与各种“病友”展开了一段荒诞而又温暖的旅程。

影片通过病友群像的塑造——幻想自己是树的春春(春夏 饰)、困在高考时间循环中的李大宇(蒋奇明 饰)、用笑容掩盖创伤的朱朱(杨轶 饰),等等,来解构“疯癫”的定义。正如监制饶晓志所言:“现在谁没有点问题?大家都是一群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人。”

男主角肖央在影片中贡献了具有层次性的表演:从偏执崩溃的程序员,到接纳“幻想伙伴骆驼”的觉醒者,其转变并非突兀的顿悟,而是通过病院中与春春的相互救赎、与朱朱的患难之交层层递进。

影片也设置了不少燃点,为沉重议题的间隙创造片刻轻盈诗意。比如,中秋夜,病友们喝醉后的狂欢,用摩托车排气管炸爆米花,何立为与春春骑摩托车“私奔”时炸裂成烟花的超现实画面、手臂伤疤上“生长”的绿叶,等等。更有网友评价:“病症模糊现实,但歧视划出的人性底线清晰如刀。”

有观众表示,肖央“屡败屡战”的绝技让人看到面对不公的对待绝不认输的反抗;蒋奇明“好好学习”的绝技让人感受到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快乐……而这些绝技面对整个世界时又显得那么渺小甚至无力,也让银幕前的自己感受到,电影并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方法。不管是导演曾海若的“丢手绢”、肖央的“不认输”,还是春夏的“拥抱自己”……都是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法之一,而这些方法的共同点,就是监制饶晓志所总结的“生命力”:“他们不是病人,而是比正常人还有生命力的人,他们绽放出的生命力,是电影最大的力量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拉个手就会毁掉医院吗?那拥抱呢?”春春的这句台词,成为全片的精神注脚。当拥抱成为对抗冷漠的武器,当“发疯”被重新定义为自我接纳的勇气,影片完成了从个体叙事到集体共鸣的升华。同时也在告诉大家,或许我们要学着拥抱那个“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

不过,影片存在的不足也同样清晰。叙事节奏在荒诞与现实间摇摆不定,何立为自证正常的主线情节被大量超现实桥段稀释,导致叙事松散,而且结尾的维权转折也缺乏铺垫,显得突兀;几位配角沦为工具人,如李大宇,缺乏背景挖掘,仅服务于荒诞笑点,削弱了群像的立体性和真实性;对精神疾病的形成分析也流于表面,未深入剖析心理异化的复杂性,等等。

但《阳光照耀青春里》直面精神健康议题的勇气,超越了一般类型片的范畴。在“人均想发疯”成为网络热梗的当下,正如片中那棵最终推倒围墙的树那样,影片以温和的力量呼唤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平视与共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