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海外滩到少林寺,从北京胡同到重庆火锅店,这位顶着“甲亢哥”外号的20岁网红,用6小时无剪辑直播让无数人跟着他重新认识了中国。
看到这几天的热搜,可能很多人都会懵:一个油管3700万粉丝的美国“抽象博主”,怎么突然成了中国文旅的流量密码?
从上海外滩到少林寺,从北京胡同到重庆火锅店,这位顶着“甲亢哥”外号的20岁网红,用6小时无剪辑直播让无数人跟着他重新认识了中国。
而这场看似荒诞的流量狂欢背后,藏着的却是互联网时代最硬核的文化博弈。
“在隧道里还有网?中国太疯狂了!”——甲亢哥这句脱口而出的惊叹,在YouTube上收获了23万条“+1”弹幕。
当他举着手机冲进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车厢,2K画质的直播画面在穿山隧道里稳如老狗,外国网友集体破防:“我家WiFi还没中国高铁隧道里的信号稳定”。
这届西方年轻人可能做梦都想不到,他们认知中国的“教科书”会是一个游戏主播的即兴直播。
在甲亢哥的镜头里,扫码骑共享单车成了“未来科技”,深夜街头吃着烤串的大妈比纽约地铁里的流浪汉更让观众有安全感,少林武僧的一记扫堂腿直接让评论区刷起“Chinese Kung Fu is real”的惊叹。
有美国网友在直播间留言:“过去20年CNN给我看的中国,和甲亢哥直播的仿佛是平行宇宙”。
这种反差感在成都街头达到巅峰。当甲亢哥被川剧变脸师傅吓得连退三步,又被热情市民拉着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时,屏幕前的外国观众突然发现:原来中国人不是外媒镜头里“冷漠的机器人”,而是会玩谐音梗、能随时加入广场舞的欢乐群体。
要说这场狂欢最魔幻的地方,莫过于“抽象文化”的意外逆袭。
这个曾经在电竞圈、直播圈自嗨的亚文化,如今居然成了跨文化交流的硬通货。
还记得甲亢哥最初在国内出圈,是因为看大张伟《阳光彩虹小白马》时被“内个”歌词触发敏感神经的搞笑反应。
这个充满文化误会的名场面,在抖音上被二创成各种鬼畜视频,反而让更多中国年轻人get到抽象文化的解构魅力。
而当甲亢哥本尊来到上海人民广场,和围观群众即兴合唱这首歌时,荒诞中竟透出某种文化默契,就像重庆大哥硬塞给他烤乳猪时喊的“把美食带向全世界”,底层逻辑都是最直白的民间表达。
这种“去精致化”的传播,反而比精心设计的文化输出更有效。
当甲亢哥在少林寺累出“痛苦面具”,在豆汁摊前瞳孔地震,在小米汽车展厅大呼“中国人发明了时光机”,这些未经包装的真实反应,让海外观众看得上头。
有媒体统计,他直播中涉及中国元素的片段,在TikTok的二次传播量超过60%。就连《环球时报》都感叹:“这哪里是文化输出,简直是文化溢出”。
不过千万别以为这只是场单纯的娱乐狂欢。
在甲亢哥吃着火锅唱着歌的背后,藏着条清晰的商业链条:开号7天抖音粉丝破百万,单场直播打赏超6万美元,小米SU7试驾视频带来品牌海外搜索量暴涨300%。
更别说各地文旅账号争相把他的直播切片当成免费宣传片——重庆文旅连夜把他吃火锅的片段置顶,河南文旅直接给少林寺直播贴上了“甲亢哥同款”标签。
这种“政府搭台、网红唱戏”的模式,正在重构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
比起耗资16亿美元的美国反华宣传经费,甲亢哥用街头一碗30元的麻辣烫就破了防;比起《读者》《意林》时代对西方的浪漫化想象,现在轮到中国年轻人围观外国网友在直播间喊“求移民攻略”。
正如网友锐评:“过去是西强我弱,现在是东升西落”。
如果把时间倒回2012年,中美合拍《功夫熊猫3》时搭建的东方梦工厂,代表着那个时代对文化交融的想象——精英阶层主导的、好莱坞式的大制作。
而如今,甲亢哥举着手机在成都街头和网红田一名合唱《热爱105℃的你》,这种草根味十足的民间互动,反而成了新时代的隐喻文本。
当抽象文化遇上中国式现代化,碰撞出的不仅是表情包和热梗,更是一场认知体系的地壳运动。
那些被甲亢哥镜头记录下的场景——凌晨三点的便利店、扫地机器人穿梭的火锅店、大爷大妈刷着抖音跳鬼步舞——拼凑出的正是一个“去滤镜化”的中国图景。
当然,狂欢背后也有隐忧。当甲亢哥保镖一句“让开”引发争议,当网友质疑少林功夫表演存在剧本痕迹,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流量至上的游戏规则下,真实与表演的边界在哪里?
那些跟着他镜头重新认识中国的海外观众,能否区分开中国城市的赛博霓虹与西部山区的真实图景?
但至少,这场现象级传播证明了,文化对话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有时候一碗豆汁、一首神曲、一次高铁直播,就能击穿厚重的意识形态壁垒。
就像甲亢哥在浦东机场告别时,抖音评论区那句“下次带你去吃折耳根”的邀约——最朴素的民间善意,往往比外交辞令更有穿透力。
或许未来某天,当学者们研究21世纪中叶的文化传播史时,会把这个美国网红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春天,标记为中国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关键转折。
而那句刷屏的弹幕——“原来真实就是最好的宣传”,早已道尽了这个时代的传播密码。
来源:在下古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