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视剧《六姊妹》里,家艺一直是个正面角色,开旅馆,做生意,勤勤恳恳,温和大方。可到了结局,她却和老六暗中合作,争夺房产,挤兑大姐家丽,仿佛瞬间黑化。
在电视剧《六姊妹》里,家艺一直是个正面角色,开旅馆,做生意,勤勤恳恳,温和大方。可到了结局,她却和老六暗中合作,争夺房产,挤兑大姐家丽,仿佛瞬间黑化。
其实,这个人物在原著中的塑造更加立体,人从来都不是“突然变坏”,一直以来,她的核心驱动力,便是利益。
六姊妹性格各异,各自追求不同的人生。家丽的人生目标是责任,家文是平淡,家欢是面子,小玲是自由,而家艺,从来只关心一件事——利益。
电视剧里,她一直表现得善解人意,直到最后一刻才显露锋芒。而在原著中,她的现实算计,早已埋下伏笔。
家丽下岗后,决定去菜市场卖菜,周转资金时,去找老三家艺借3000块。
那时的家艺,正跟丈夫欧阳下海经商,春风得意。听到大姐开口,家艺几乎毫不犹豫地让欧阳去拿钱。
但当家丽表示感谢时,家艺突然说:“写个借条吧。”
这句话,让欧阳都愣住了。
在电视剧里,家艺的解释是:“亲兄弟明算账,大姐拿着借条才不会有压力,等回头还了钱,再给小年。”
这话听上去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现实生活里,通常是借钱的人主动写借条,而出借人反而会宽慰一句:“自家姐妹,不用写。”
但在原著中,这一幕的刻画更加真实,甚至带着几分冷漠。
2. 小说里的细节,揭露了家艺的真实想法
原著里,家丽并不是没钱才借钱,而是当时要给二儿子小冬上学交赞助费,手头的存折马上到期,还差一点时间,提前解开就会损失利息,所以才找家艺拆借。
她已经承诺:“一个月存款到期就还。”
可即便如此,家艺仍然坚持让她写借条。
三个人又寒暄几句,家丽便告辞。人刚走,欧阳宝就跟家艺发火:“你这是干吗,就这么点钱,写什么借条,伤感情。”
家艺一句话把他冲老远:“她们不让你我结婚的时候就不伤感情了?借钱写个借条怎么了?还没算利息呢!”
欧阳有点蒙。
不仅欧阳蒙了,家丽也很蒙。
家丽当时本能地反感,但她没有争辩,写了借条拿了钱,然后立刻去银行取钱,并第一时间让小年把钱送回去,并特意嘱咐小年:“让你三姨把东西拿回来。”
3. 家艺的“施舍”,是一场迟来的算计
小年并不知情,因为马上要去参军,家里给他办了饯行,并没有请几个姊妹。
家艺得知后,把借条交给了小年,钱却没要,说是当做送小年参军的钱。
这一举动,看似大方,实则是一种隐形的心理补偿。
她知道家丽的性格,不会拖欠债务,也不会轻易欠人情。所以,她先在“账面”上占据主动,让家丽写了借条,等到适当的时机,再反手“施舍”给小年。
这不仅让她保住了自己的利益,还在心理层面占据了大姐的一个“情分”。
家艺家,欧阳不懂他老婆的作为:“你这是何苦,一点钱,来来去去的。”家艺喝道:“你懂什么?人活着有个东西必须有。”
欧阳嘀咕:“钱。”
“错!”家艺哼了一下,“是面子。人要脸树要皮,我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何家艺不是把钱看那么重,但现在既然钱在我手里,就要按照我的规矩来,我的世界,我才是老大。”
可在这场利益的计算里,家艺终究还是流露出了最真实的心态:
现在的我不再是当年被家里赶出去的老三,现在我在经济上是老大,我就得拿捏你一下。我可以把钱送你,说明我在乎的不是钱,是地位,是面子。
从借钱这件小事上,家艺的本性便已显露。
她不是一个突然变坏的人,而是一直在精打细算,保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当大结局她和老六联合争夺房产时,没有情分,没有对错,有的是利益,因此争房产变得顺理成章。
当初那张借条,或许就是家丽第一次真正看清家艺的时刻。
她以为,家艺是个温和中立的角色,可现实告诉她:
没有多少亲情能抵得过现实的利益。
在家艺的世界里,亲情从来都是可以计算的筹码。
全文完。
本文作者:楠楠。
85后野生写作者,写文10年,白天驰骋职场,晚上写字自娱,感兴趣的东西很多,容我慢慢写给你。笔耕不辍,深度思考,写职场,写毛选,写读书,写剧评,写人生百态。
来源:楠楠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