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焦晃的康熙比陈道明演得更好?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05 11:07 1

摘要:在这些对比中,焦晃《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与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的康熙的对比可以说最为激烈,也最富争议性。

不同演员对于同一角色塑造的好坏,常常是很多观众讨论的话题。

尤其是到底谁演的更好,更是具有争议性。

在这些对比中,焦晃《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与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的康熙的对比可以说最为激烈,也最富争议性。

那么,他们两个谁饰演的康熙更好呢?

这事儿得从演技、角色塑造、观众缘等多方面来聊聊,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慢慢分析。

焦晃是话剧界的“南焦北于”,演了半辈子舞台剧,对角色的揣摩那叫一个细。

他演康熙时,连台词节奏都跟老北京胡同里遛弯的老爷子似的,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但每一句都藏着心事。

比如追讨国库欠款那场戏,他瘫在床上骂“腐败啊腐败”,既像普通老头儿发牢骚,又透着帝王威严。

一张一弛,把握劲道,既有普通人的痛苦,又有帝王的气质,既接地气,又具有高度,这种松弛感真的绝了。

反观陈道明呢,影视剧出身,更加注重表演功底的表达,表演上也更具外放。

他演得康熙就像在拍武侠片,甩开膀子吼“向天再借五百年”,台词铿锵有力,动作利落干脆。

比如,他怒斥群臣那场七分钟长镜头,他一气呵成,连茶杯泼到演员脸上的细节都是即兴发挥,看得人热血沸腾。

这种在从大局再到细节的演技把握,更加突出他演技的功底之深。

他饰演的康熙,将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

不过有时候这种“霸气”容易让人觉得有点端着,像是在演皇帝而不是皇帝本人。

焦晃饰演的康熙像块经过岁月打磨的玉,表面温和,内里却藏着刀,深藏不露,城府极深。

他处理废太子那段,先是装糊涂让太子和阿哥们互相揭短,最后冷笑一声“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上吗”,把帝王心术和人性弱点都演透了。

就连康熙被儿子气晕那场戏,他躺在床上哼哼“把王掞送回家”,急得嘴瓢却把无奈演得入木三分。

这种内心的深沉感,这种对于角色内心世界的把握,没有谁了。

而陈道明的康熙则像一把出鞘的剑,锋芒毕露,霸气外露。

比如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他演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尤其是千叟宴上那句“朕是千古一帝”,配合炸裂的演技,直接把观众看的心潮澎湃,热血上涌。

但这种表演容易让人觉得康熙角色的高大、伟岸,但却少了点人味儿,不接地气,比如对待苏麻喇姑的感情线就显得有点刻意,感觉就像为了剧情而剧情了,有点故意加戏之嫌。

焦晃饰演的康熙在历史爱好者眼里是“神还原”。

他演出了康熙作为帝王的复杂性,既是运筹帷幄的统治者,又是被皇子气到失眠的老父亲,甚至偶尔还会流露出普通人的疲惫。

让人觉得他饰演得很真实。

《雍正王朝》豆瓣9.3分,评分略高于《康熙王朝》,这其中少不了焦晃饰演的康熙的加分。

焦晃在剧中的表演,被赞为“不是帝王胜似帝王”,成为了历史剧的标杆。

而陈道明的康熙则更讨大众喜欢。

他演的中年康熙意气风发,既有“天子守国门”的豪情,又有和容妃拌嘴的温情,符合当时观众对“明君”的想象。

从人气打分来看,《康熙王朝》有13.5万人打分,人气上略微碾压焦晃版,但口碑上稍逊一筹,被吐槽剧情像爽文,权谋戏有点儿戏。

四、最后,从拍摄幕后的故事来看,焦晃演康熙是命运的捉弄,而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则是默默坚持的结果

焦晃饰演康熙这个角色,其实是“被迫营业”。

当时《雍正王朝》剧组找他时,他嫌古装剧掉价想推掉,结果投资方宁愿赔500万也要让他演。

不过焦晃一进组就后悔了,因为剧本里康熙被写得太“工具人”,让他觉得有些缺乏特色。

只是,他凭借深厚功底,硬生生地把角色演活了,成就了一代经典。

而陈道明接演《康熙王朝》时,可谓压力山大。

他那会已经47岁了,却要出演从青年到老年的康熙。

年龄上的差异就算化妆技术再好也挡不住,这就需要从演技上去弥补。

但他愣是每天跑故宫揣摩神态,甚至被游客当成“SJ病”。

用他自己的话说:“宁可大家说我演得不像,也不愿意演得恶心”。

这种对于演好角色的付出,对于角色的打磨,值得年轻演员学习。

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说焦晃饰演的比陈道明强,更多是观众对角色深度和表演自然度的偏好。

焦晃的康熙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翻一页都有新感悟;陈道明的康熙则像一部热血传奇剧,看得人酣畅淋漓。

就像有人说的:“焦晃让观众相信康熙就该是他那样,陈道明让观众相信自己也想成为他那样”。

其实两位都是顶尖演员,焦晃胜在细腻入微,陈道明强在气场全开。

就像吃汤锅,焦晃饰演的康熙是慢炖的老鸭汤,陈道明饰演的康熙是滚烫的麻辣锅,选择哪一种全看个人口味。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共同把康熙这个角色推向了更高的艺术高度,让后来者只能仰望,望尘莫及。

你们觉得呢?

来源:那个小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