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的眼泪,值几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10:19 2

摘要:往年的清明档,是诞生过10亿票房电影的档期。但是,随着环境的越来越凋敝,今年的清明档票房最高的电影,预测也不过2亿。

往年的清明档,是诞生过10亿票房电影的档期。但是,随着环境的越来越凋敝,今年的清明档票房最高的电影,预测也不过2亿。

跟《哪吒》的繁花似锦相比,许多电影的惨淡却不为人知。

我不希望,这就是华语电影的结局。一人欢呼,遍地尸骨。

今年总共有8部片子选择来到清明档,其中提前亮相的是《不说话的爱》。

大家常说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不说话的爱》里虽然没有“死别”,但有着“生离”。

这部电影,来源于一个短片:此前导演沙漠参加一档综艺,拍过口碑不错的《不说话的爱》。

短片因为感人而迅速出圈,于是有了这次把它延展成长片的机会。

但长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新故事,只是主题没变,依旧聚焦聋人群体。

聋人的困境

短片《不说话的爱》的故事,是聋人父母生了一个健康的小女孩,但女孩从小就不开口说话,父母非常着急。

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天真的女孩,是怕自己讲话之后,就和父母不一样了,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了,父母会伤心难过。

直到一次,小女孩陪父亲外出工作,父亲被人误会偷了手机,情急之下小女孩终于开口:放开我爸爸,我爸爸不是小偷……

起初你会以为“不说话的爱”,指的是父母对女儿无声的爱。

但看完片子,你才发现原来短片名字指的是,女儿为了和父母“永远”在一起,故意不说话的爱。

这个片子因为简单的结构和暖心的内容,以及对聋人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困境的呈现,在网上迅速传播,很多人呼吁可以把它做成院线电影。

拍摄成功之后,我们发现,沙漠导演不是简单地重复和扩充,而是重新书写了一个聋人家庭的故事。

在长片的故事中,张艺兴饰演的聋人小马,是单亲爸爸,他的女儿木木是听力健全的小女孩。

从小,木木就是爸爸的耳朵,帮助他和外部世界沟通,每天陪着他外出找活赚钱。

小马的前妻也是健听人士,他们当初因为爱情而跨越障碍走到一起。

但有了女儿之后,她却越来越不满于这样的家庭。

因为她看到女儿,总是和爸爸,还有他的聋人朋友们用手语沟通,却很少和听力健全的人说话。甚至和她这个妈妈,沟通都越来越少。

她担心这样下去,自己的女儿会丧失和“正常人”、“正常的社会”沟通的能力。

所以她选择离婚,外出打工,和丈夫约定,等女儿到了读书的年纪,再来带她“走出”聋人群体,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

聋人的微笑

难得的是导演呈现了对于聋人群体的歧视和偏见,但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

电影没有把母亲塑造成负面形象,我们反倒可以理解母亲面临的纠结。

作为局外人,我们当然可以轻飘飘地说,不应该歧视聋人群体,孩子和聋人父亲和聋人群体在一起有什么问题吗?

但电影给了这位母亲几场戏,让观众代入到母亲的视角:

当你看着女儿,手语越来越熟练,却越来越不愿意开口说话,不愿意和健听人士沟通……

我想身为一位母亲,的确可能会担心孩子将来会不会无法融入“正常社会”?

虽然把正常社会和聋人群体,作为对立的存在,明显属于歧视,但这样的歧视,并不是出于母亲本身,而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聋人群体的确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比如说,他们能接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能做的工作也非常有限,大多数公司不会聘用聋人;

电影中的小马,就是一个空调维修师傅,但收入微薄,为了赚钱才误入歧途。

还有,因为会手语的人太少,所以聋人和健听人士的沟通,也存在很多障碍;

片中,小马要找律师和前妻争夺抚养权,却找不到会手语的律师,才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不仅如此,在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接触时,聋人本身也带着一些怯懦。

电影中有一位角色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一眼分辨聋人吗?

答案是:当你们初次见面时,对方一直对你微笑,那他很有可能就是聋人。

并不是说,聋人比任何人都更热情,而是当聋人面对你时,他第一时间就会感到一丝抱歉:

不好意思,我听不到你在说什么……

所以他才总是面带微笑,希望对方原谅他带来的不便。

这就是聋人面对健听人士时的心态,一开始似乎就“低人一等”。

电影最大的冲突在于,因为双方已经离婚,母亲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要把女儿带离陪伴她长大的父亲身边。

所以,父亲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走上了被团伙欺骗,参与骗保的犯罪道路。

而女儿也因为他的选择,陷入了危险……

接下来的内容我就不继续剧透了,说说电影中一些闪光的地方。比如关于父女的一些细节,真挚而动人。

有一场戏,木木送给爸爸一个鲸鱼口哨。

爸爸说,电视上说鲸鱼发出的声音频率很低,人耳听不到。

木木说,可是他们的朋友会听到的。

说着,她牵起爸爸的手,放到他的喉咙上,让他感受声带震动的感觉。

摸着自己的喉咙,小马努力挤出气流,说出两个字:好听。

他说的是,女儿的声音好听。

尽管他从没听到过女儿的声音,但作为爸爸的他知道,女儿的声音,一定是全世界最好听的声音。

就像鲸鱼之间,不需要通过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来交流,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可以听见彼此的内心。

少数与多数

虽然这部片子难得地关注到聋人群体,但我仍然要提一些电影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说,在感人的另一面是,电影中一些桥段,过于煽情。

电影里有一场戏,妈妈即将带着木木离开时,小马来到机场送别,但他因为参与骗保早被警察盯上。

于是,在女儿看到小马,跑去和他告别时,小马刚好被警察抓住,当着女儿的面,小马的脸被狠狠地摁在地上摩擦……

这一段戏是很催泪,但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催泪而故意制造的矛盾。

因为在现实中,一个骗保险公司保费的人,虽然也是犯罪分子,但还不至于社会危害这么大,大到要在女儿面前把他制服,不让他和女儿好好告别吧?

比起原本短片中自然的冲突,就显得过于刻意了一些。

而煽情的根源在于在拍弱势群体时,我们常常容易有“悲情化”的倾向。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聋人群体在社会中遭遇的歧视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不能刻意放大聋人群体和健听人士的区别,因为这无意中,恰恰加剧了对聋人群体的偏见。

比如说小马这个角色,就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因为他聋了,就任人摆布。

诈骗团伙告诉他,要争夺女儿抚养权,必须有很高的财产证明才行,他就轻易相信了;

诈骗团伙让他去撞什么车,他就不管是不是犯罪也就干了;

诈骗头子告诉他,把所有罪都揽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就报复你女儿,他也不相信警察,不相信法律,而相信诈骗团伙真能手眼通天了……

他们只是听不见,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代表他们不识字,不看电视,不读书,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吧?

当然可以理解,把小马塑造成这样是为了戏剧冲突的需要,但我还是希望关注这个主题的电影,能更真实地反映聋人的生活样貌。

无论如何,以聋人作为主角的国产电影,还是太少,而不是太多。

所以,我仍然觉得这部电影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也让我开始反思,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我们都面临过,少数与多数的问题。

在两类群体之间,隔着的是偏见和差异。少数和多数,从来不是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

彼此不应该有冲突,不应该有矛盾,应该团结,形成双方认可的一致与平等。

多数当然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但也不要忘了,参差多态,才是世界本源。

只有多数才能存在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少数也有存在的理由,只有每一个群体,都有生存空间,社会才能够持久。

对少数群体来说是如此,对电影来说,也是如此。

来源:环球娱乐银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