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德纲,第八代相声演员,男,1973年1月18日农历壬子年腊月十五日生于天津。自幼酷爱民间艺术。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常宝丰学相声,曾受到许多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
相声演员郭德纲
[福]郭德纲,第八代相声演员,男,1973年1月18日农历壬子年腊月十五日生于天津。自幼酷爱民间艺术。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常宝丰学相声,曾受到许多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对丰富自己的相声表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技艺全面,成为青年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2004年拜师侯耀文。常在天津滨湖剧院等地演出。
郭德纲之师侯耀文
[福]侯耀文,郭德纲之师,第七代相声演员,男,生于1948年7月17日农历戊子年六月十一日,殁于2007年6月23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初九日18时30分。自幼受父亲侯宝林的熏陶,深得相声艺术的真谛。1960年登台。他的代表作有《糖醋活鱼》、《财迷丈人》、《戏曲漫谈》、《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声法》等。1994年,他获得中国十大笑星的称号,在全国的相声大奖中,名列前茅。于1993年获美国华美艺术学会颁发的“国际艺术成就证书”。他的表演幽默、生动,刻划人物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在艺术表演上有较高的造诣。他的门生遍及全国。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说唱团艺术指导。2007年因突发心脏病猝死,享年59岁。
[福]赵佩茹,侯耀文之师,第六代相声演员,男,生于1914年农历甲寅年,殁于1973年农历癸丑年。他自幼随父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前辈焦少海为师,学说相声,在同代相声艺人中拜师最早。因他是入室弟子,得师父之真传,故以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20世纪30年代前期,李寿增为他捧哏,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名声鹊起。1937年起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以捧为主。这二人的合作是相声史上少有的一对火爆搭档,他们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兄弟剧团”中他还兼演逗笑戏剧。解放后,他积极编演新相声,如《新灯谜》等。1951年4月,在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常宝堃光荣牺牲,他也光荣负伤。1952年至1954年,他改演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演对口相声,由常连安为他捧哏。1954年起,与李寿增合作演出对口相声。1960年,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赵佩茹逗哏的相声段子,传统的有八十多段,现代的不下三十段。包括文哏类,如《批三国》、《写对子》;贯口类如《大戏魔》、《八扇屏》、《大保镖》;展现基本功类,如《学四省》、《学四相》、《捧逗争哏》;子母哏类,如《五红图》;歪唱类,如《黄鹤楼》、《全德报》;以及叙事类相声《揭瓦》、《醉点灯》等。1962年至“文革”前,他与马三立结为搭档,以捧哏为主,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录音资料。1973年,他因病住院,在此期间,侯宝林常专程来津看望他,并约定待他痊愈后,接他去北京为侯捧哏。后因病故,未能遂愿。赵佩茹相声艺术的特点是:台风稳健大方,语言节奏鲜明,人物活灵活现,包袱又脆又响。他无论表演单口相声,还是对口、群口相声,都能驾轻就熟,魅力无穷。此外,他教学有方,桃李满天下。他共有弟子33名,如: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刘英琪、王祥林、徐德魁、张奎清、任鸣启、马志存、许秀林、郭士忠、刘国器、侯耀文等。
[福]焦少海,赵佩茹之师,第五代相声演员,男,艺名焦寿海。相声艺人焦德海之子。焦德海的艺术特色是言语含义隽永,台风稳健,能说200段相声。焦少海得其父传授,擅于表演对口相声,但因人缘不佳,结不成相声对子,于是收徒赵佩茹,取名小龄童,师徒合作说相声。小龄童出师以后,艺名大噪,单立门户,但对其师焦少海照顾备至,传为曲坛佳话。焦少海也曾拜师习学评书《永庆升平》,可惜未能成功,于是仍回本行说相声。
[福]范瑞亭,焦少海之师,第四代相声演员。
[福]沈竹善,范瑞亭之师,第三代相声演员,徒弟有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福]朱绍文,沈竹善之师,第二代相声演员,男,生于1829年道光九年(己丑),殁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声艺人,艺名“穷不怕”,祖籍浙江绍兴,居于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他幼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后改习架子花脸。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朱绍文每次演出之前,先画个大圆圈当场地,接着就以地面当纸,用白粉沙在地上洒字,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寿”、“虎”双钩字,还独出心裁地边洒字边唱《太平歌词》,以吸引观众。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富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在1872年刊行的《都门汇纂》一书中有一首咏穷不怕的竹枝词:“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发;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也堪夸。”穷不怕自编自唱的曲目有:《千字文》、《睡梦长》、《过新年》、《十八黑》、《保镖》、《黄鹤楼》、《五行八卦》等。他以相声为武器,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创作的《得胜图》,是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勇善战,揭露清朝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的一个节目。他创作的《字象》,通过”一字、一象、一升、一降“(即:写出一个字,然后说出它象一件什么物品、做过什么官职、为什么罢官)的猜字游戏的方式,尖锐地讽刺了清王朝的贪官污吏。他创作的《三近视》等节目,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表演。
[福]相声祖师爷张三禄,朱绍文之师,男,北京人。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他常说的活儿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贼鬼夺刀》传留了下来,仍是传统相声名篇。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