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返乡为曾祖父扫墓,现场无一辆豪车,副部级待遇全程很低调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5 09:36 1

摘要:近日有网友发现,著名人民艺术家冯巩现身冯氏家族墓地,前来为其曾祖父扫墓。

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清明祭祖在千百年间早已经成为我国家家户户的传统。

它是我们追忆前人,缅怀先祖的最好方式。

就连公众明星也不例外。

近日有网友发现,著名人民艺术家冯巩现身冯氏家族墓地,前来为其曾祖父扫墓。

然而与众多豪门名流不同的是,

已经是副部级待遇的冯巩此次扫墓全程却十分低调,俨然成为名人中的一股清流......

在如今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

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为博取流量而摆拍的行为,

甚至就连祭奠至亲这件事情也不例外。

在扫墓的时候大搞直播,甚至直接干起带货。

只一门心思想着钻研生意经,

却把祭祖本身搞得乌烟瘴气,早早地就把缅怀亲人这件事抛却脑后。

这不仅会让地下的至亲看了心寒,更会让公众觉得令人发指。

然而冯巩却是名流界的一股清流。

为了避开清明祭祖的高峰期,冯巩选择提前返乡,祭奠祖先。

2025年4月3日清晨,在河北河间市诗经村的冯氏家族墓地前,一辆普通商务车缓缓停靠在路边。

当车门打开,67岁的冯巩身着深色休闲装、头戴百元棒球帽,与家人一同走向曾祖父冯国璋的衣冠冢。

没有保镖开道、没有鲜花铺路,甚至连祭品都是自家准备的河北传统点心和衡水老白干。

然而这场看似普通的扫墓活动,却因冯巩的“副部级待遇”与“平民作风”的反差引发了全网热议。

冯巩此行可谓是非常低调,与某些高官名人的做派简直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随行的车队仅仅只用了三辆普通家用车。

其中最贵的车型为市价40万的岚图商务车,其余的车辆均为雪佛兰、日产等常见品牌。

冯巩这次祭祖在准备祭品方面也是十分用心。

他严格遵循河北民间祭祖的传统规格,

准备了三荤三素六碟菜,同时特意备上冯国璋生前最爱的老酒。

而且冯巩全程也是亲切随和,全然没有明星架子。

他全程轻声与家人交流家事,会主动帮忙摆好贡品,并且燃烧祭纸。

他在祭扫后还会主动清扫周边垃 圾,并且与村民自然互动。

其实这场祭扫之所以会引发关注,就在于它打破了公众对“明星扫墓”的刻板印象——

没有直播团队、没有热搜话题,有的只是对家族的真心敬畏与对先人的真诚追思。

在如今娱乐圈“炫富”“摆拍”成风的背景下,冯巩的作风显得尤为珍贵。

有时部分艺人甚至会在扫墓时动用直升机、封路直播。

让自己的祭祖变了味道不说,还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更何况这看起来简直不像是个名流,倒像是哪个暴发户出街了一般。

这就与冯巩的“朴素车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是清末民初政坛的关键人物

然而在清末民初的权力漩涡中,冯国璋却能够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生存姿态。

作为“北洋三杰”之一,他曾任民国代总统,手握重兵却始终以“布衣”自居。

既出身行伍参与镇压义和团,又推动新式军事教育;

这种外在身份与内在精神的矛盾性,恰恰构成了冯氏家族精神传承的核心。

冯国璋本人几次历经权力巅峰,却始终保持清醒的本质。

作为袁世凯嫡系将领,他在参与镇压武昌起义时展现出职业军人的冷酷。

但在面对袁世凯的称帝诱惑时,

他却以"军人不干政"的宣言成为北洋系中的"清流"。

这也让他成为了北洋军阀中少有的“守序者”。

正如冯国璋在《致袁世凯书》中所言:

"国体变更,非一人之私,乃亿兆之公。"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捆绑的自觉,使其在军阀混战中始终保持着道德制高点。

冯国璋晚年辞官后定居天津,自号“河间布衣”。

在他的书房里常年悬挂着一副“勿忘根本”的匾额。

他还在临终前将大部分财产捐作教育基金。

当然冯国璋本人也有些许争议。

他因为镇压革命党而背负了骂名,

但其“不贪、不奢、不欺”的处世原则,却为冯家留下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冯国璋制定的“四勿家训”:

勿忘根本、勿摆架子、勿走捷径、勿欺良心。

勿忘根本:

冯巩父亲冯海岗虽任高级工程师,仍坚持骑自行车通勤,始终坚持住在天津老城区旧宅直至终老。

勿摆架子:

冯国璋任直隶都督期间,每日步行巡视军营,与士兵同食粗粮。

其孙冯家遇创办"灯塔牌"油漆厂时,坚持与工人同住厂房。

这种打破阶级壁垒的作风,在20世纪初的民族资本家中实属罕见。

勿走捷径:

在冯巩60年的艺术生涯里,其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集中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即便在春晚流量巅峰期,冯巩仍坚持每年30天的基层采风。

勿欺良心:

冯国璋临终前将价值300万银元的资产捐作教育基金,相当于当时2000户农民的年收入总和。

这种“财富归公”的理念,与当时甚至现在很多富家子孙挥霍家产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流量为王、特权横行的当代社会,冯巩的低调作风犹如一股清流。

作为冯国璋曾孙,他既未沉溺于家族光环,也未刻意标榜清高,

而是以"草根艺术家"的姿态活跃于大众视野当中。

在明星普遍追求豪车别墅的当下,冯巩的生活方式却与他们构成了强烈反差。

他长期骑行的自行车,是中国广播艺术团1998年配发的公务车。

家中保留的90年代五斗橱,抽屉里还收着儿子儿时的铁皮文具盒;

菜园里种植的黄瓜茄子,每周还要分送给社区孤寡老人。

这种"向下扎根"的生活智慧,与某些明星的"向上攀爬"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选择绝非作秀。

当某明星因保镖殴打粉丝登上热搜时,冯巩却正在社区活动中主动帮保洁员搬道具;

当流量明星热衷于海外扩展时,他却坚持将演出费用投入家乡教育基金。

他似乎对这些身外之物并不热衷,只专注于雕琢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言:"房子再大睡不过三尺,存款再多带不进棺材。"

此外冯巩的相声作品还构成了当代社会普通人的一部微观史诗。

《公交协奏曲》里挤车人的叹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下岗工的窘迫......

这些取材于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创作,本质上是对传统权威的解构。

在某些流量明星还在热衷于追逐"仙侠""古偶"的当下,他却坚持用相声记录普通人的悲欢。

当新生代明星热衷于"抢C位"时,冯巩的表演始终保持着前辈的宽容与自觉。

2023年春晚,他主动将原本15分钟的节目压缩至8分钟,只为给新人更多展示空间。

这种"不争不抢"的态度,恰是对"流量至上"价值观的无声批判。

正如冯巩在某次访谈中所言:

“祖辈的光环是历史,我的使命是活在当下。”

这句话或许能解释,为何一个享受副部级待遇的艺术家,

会选择在清明前夕低调出行,回家祭祖。

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冯巩或许正提醒着我们:

信息来源:

网易:冯巩返乡为曾祖父扫墓!现场无一辆豪车,副部级待遇全程太低调

来源:峰哥正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