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资助大学生4年,却被反咬一口,“每月就给我500块!”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5 07:00 1

摘要:某天晚上,她偶然看到重庆卫视的一档纪实节目《希望在山区》,镜头里有个瘦弱的男孩,蹲在昏暗的土灶旁写作业,冻得通红的手指捏着铅笔,一笔一划格外认真。

2002年的冬天,孙俪刚拍完《玉观音》,正迎来事业上升期。

某天晚上,她偶然看到重庆卫视的一档纪实节目《希望在山区》,镜头里有个瘦弱的男孩,蹲在昏暗的土灶旁写作业,冻得通红的手指捏着铅笔,一笔一划格外认真。

他叫向海清,家住重庆山区,父亲患病,母亲务农,全家年收入不到一千块。

尽管成绩优异,但贫困让他随时可能辍学。

这个画面让孙俪心里一酸,她立刻和母亲邓女士商量,决定资助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

她们没有透露身份,只用“邓阿姨”的名义,每月寄去500元生活费——

这在当时相当于重庆普通职工半个月的工资。除了学费,她们还负担他的衣物、书本,甚至向海清母亲的医药费。

孙俪在信里写:“你只管好好读书,别的不用担心。”

而向海清回信时,总是工整地写下:“亲爱的阿姨,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四年过去,向海清没有辜负这份善意。

2006年,他考上了上海水产大学。孙俪比谁都高兴,亲自去车站接他,帮他安排住宿,带他熟悉城市。

可没想到,这份纯粹的善意,却在繁华的上海悄然变了味。

初到大城市的向海清,很快被新鲜事物吸引。

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费,开始频繁向孙俪索要新款手机、名牌鞋子,甚至抱怨:“同学都用iPhone,我穿得太土了。”

孙俪起初耐心劝导,告诉他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物质不是最重要的。

可向海清却觉得委屈,明星赚那么多钱,这点东西算什么?

更让孙俪心寒的是,她后来发现,向海清其实已经申请到了6000元的助学贷款,却隐瞒实情,继续向她伸手要钱。

被拆穿后,他依然理直气壮,毕竟在他眼里,贷款是要还的,而孙俪的钱不用还。

孙俪这辈子都没想到,一场好心的善意,却无形中养成了一个无底洞的白眼狼。

最后矛盾终于爆发。

2006年底,向海清给媒体写了一封6000字的长信,控诉孙俪“中途停止资助,毁了他的前途”,每个月只给他500块生活费。

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瞬间分成两派:

有人痛骂向海清“白眼狼”,不懂感恩;也有人质疑孙俪作秀,认为明星资助贫困生本就是一场表演。

那段时间,孙俪沉默不语,而向海清的名字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这场风波让两个人都受了伤。

孙俪后来很少再公开谈论这件事,只是默默调整了自己的助学方式——她依然资助贫困学生,但会要求他们签订“公益服务协议”,受助者必须参与社区劳动或公益活动。

慈善不是给钱就行,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而向海清在舆论的压力下,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大学后半段,他开始打工还贷,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

时间终归冲淡了当年的尖锐。

如今再回头看这段故事,或许没有谁是真正的“坏人”。向海清的敏感和虚荣,是贫困生的自尊心在作祟;

孙俪的失望和无奈,是行善者遭遇的普遍困境。慈善从来不是简单的施与受,它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更需要双方的理解。

总之,这场风波,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虽然这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坏人,但我们不能不懂的人性深处的劣根性,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

来源:电影集中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