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这年头追短剧就像在垃圾堆里找黄金:划得满手是血还容易得破伤风。
各位,这年头追短剧就像在垃圾堆里找黄金:划得满手是血还容易得破伤风。
现在的刷竖屏短剧是不是像在快餐店点外卖?
菜单上全是“战神逆袭”“豪门虐恋”的油腻套餐,吃两口就齁得想吐。
也不尽然,最近有部叫《家里家外》的竖屏短剧,愣是让我这个资深剧荒患者哭到找不着北。
你敢信吗?
一部方言土得掉渣、连滤镜都没开的剧,三天播放量破10亿,全网话题量过40亿。
更离谱的是,它居然让广电总局专门开了高级别研讨会,中宣部都点名表扬!
而同期那些靠“战神赘婿”“豪门虐恋”圈钱的同行,此刻是不是正躲在厕所里偷偷改剧本?
当“真实”吊打“狗血”,观众终于不用再被当傻子了
各位,咱就说实话,现在的竖屏短剧是不是人均“三件套”?
重生复仇、手撕渣男、霸道总裁强吻小娇妻,剧情比泡面还速食,台词比AI生成的还塑料。
但《家里家外》偏不!
它直接把镜头怼进80年代川渝的老家属院:女主是墨水厂女工,男主是冷冻机厂工程师,重组家庭里连吃个蛋烘糕都要藏荷包蛋。
别的剧在搞“人均富二代”,它却在拍下岗潮里一家人凑10万治病的真实困境。
别的剧用“金句”硬煽情,它用继女一句“这个是我妈织的,这个也是我妈织的”让全网泪崩。
导演杨科南甚至跑去成都12个老社区,连晾香肠的竹竿角度都要复刻80年代样式。
这哪是拍剧?分明是在给时代写情书。
有人吐槽“方言劝退”、“节奏太慢”,结果呢?
四川人集体刷屏:“老子蜀道山都没它正宗!”
连北方观众都表示:“虽然听不懂,但光看表情就想哭。”
你看,真诚才是必杀技,狗血套路终归是纸老虎。
听说剧组选角时有个潜规则:非四川籍不要。
主演王道铁、孙艺燃一张嘴就是“耙耳朵”“摆龙门阵”,连群演大妈都能现场当方言指导。
别的剧用普通话演年代戏,总像穿着西装啃火锅。
而《家里家外》的四川话,光是那句“大粪缸里练游泳——不怕死(屎)”就让你瞬间穿越到80年代的茶馆门口。
更绝的是,它把方言变成了“文化显微镜”:天府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对比暗藏南北偏见,老式电视机从家庭矛盾焦点变成致富钥匙。
有人说方言限制受众,结果数据啪啪打脸,方言反而成了破圈利器,连文旅都把它当“成都新名片”。
反观某些剧,嘴上喊着“接地气”,结果拍出来的打工人住着北上广豪宅。
观众早看透了:你们那叫“悬浮”,人家这才叫“扎根”!
别的短剧在卷“黄金三秒”,《家里家外》偏要拍雨夜推三轮车的长镜头。
别人用五毛特效造“豪门”,它用斑驳红砖墙、青苔石阶复刻老厂区。
导演甚至要求“碗筷架必须放水池旁”“电视机播的内容得对应剧情时间线”。
这细节控程度,隔壁《繁花》王家卫看了都得递根烟。
最狠的是,它连片尾都敢给幕后人员署名,用电影级工业标准打脸“短剧不配谈艺术”的偏见。
结果呢?
观众用脚投票,豆瓣五星刷屏,连广电领导都承认:“这才是微短剧该有的样子。”
有人说它“节奏慢”“不够爽”,但问题来了:短剧难道只能当精神辣条?
当《家里家外》用79集讲透一个家庭的三十年,我们才发现:原来观众不是不爱深度,只是恨透了被喂屎还要假装好吃。
所以啊,现在问题抛给各位了:你是愿意继续忍受那些“三秒抓眼球,十秒想弃剧”的塑料快餐,还是给《家里家外》这种“慢火炖高汤”的剧一个机会?
如果所有竖屏短剧都按这个标准卷,那些靠大数据算法批量生产的同行,还能活过下一集吗?
来源:前前浅浅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