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部聚焦女性成长的都市剧《追光者》,剧中女主角从贫困山区考入名校,最终在传媒行业绽放光芒的故事引发热议。
有一部聚焦女性成长的都市剧《追光者》,剧中女主角从贫困山区考入名校,最终在传媒行业绽放光芒的故事引发热议。
当观众为剧中人抹泪时,广东的电视荧屏上,正有一位现实版"大女主"用二十年光阴演绎着更动人的逆袭——她不是虚构角色,而是《今日关注》主持人李静雯。
在这个充斥着"寒门难出贵子"论调的时代,李静雯的故事犹如一束穿透阴霾的光。
来自肇庆怀集县栏马村的她,用知识编织翅膀,李静雯从农村的稻田再到万人瞩目的演播厅,她完成了一场令人震撼而感动的人生突围。
在粤西连绵的青山中,栏马村的炊烟每日准时升起。
1990年代的乡村课堂上,总有个女孩的读书声格外清亮。
李静雯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读书时的情节,教室漏雨的瓦片会在雨天奏响"叮咚"交响曲,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世界里。
当同龄女孩开始帮家里插秧割稻,她却忙完农活,抽出自己的时候,像一块海绵般贪婪吸收知识。
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她,直到九岁才真正拥有自己的课本,当课本上散发的油墨香气,是李静雯那一刻最好闻的芬芳。
转折发生在初中那年。班主任连续多次家访,想让李静雯去镇里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李静雯也向父亲保证,给她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才说服父亲让成绩优异的她去镇里读书。
临行前阿爸说:“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回来嫁人”,这句话李静雯记了二十年。
但她不害怕,而且勇敢的面对未来和对学习的渴望!
镇中学的作息表见证着这个乡村女孩的蜕变:清晨5:30伴着鸡鸣晨读,午休时蹲在走廊默写单词,晚自习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预习。
三年间,她将县城图书馆的借阅卡磨出了毛边,笔记摞起来比课桌还高。
"有次为买《现代汉语词典》,我吃了两个月咸菜拌饭。"李静雯抚摸着那本早已翻烂的工具书,内页密密麻麻的批注宛如时光密码。
当高考放榜日,华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翻山越岭而来,整个村庄都听到了李父喜极而泣的呐喊。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也没有松懈。
在大学四年,这个穿着补丁牛仔裤的姑娘成了图书馆的"雕像"。
从《新闻学概论》到《传播学原理》,从普通话特训到即兴评述练习,她硬是把24小时过成48小时。
毕业典礼上,院长那句"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让她热泪盈眶——她深知,这把火将照亮更多寒门学子前路。
她依旧是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小女孩”。
2005年的广东电视界,一档名为《今日关注》的民生新闻节目正在酝酿。
当制作组为"敢说真话"的定位发愁时,刚入职的李静雯毅然递上申请书。
"记得面试官问我怕不怕得罪人,我说如果怕,何必做新闻?"
节目开播前夕的紧张氛围,老同事仍记忆犹新:"台里茶水间都在议论,说这节目活不过三个月。"
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静雯与搭档郑达、薛乐组成的"铁三角",硬是用"民生无小事"的信念劈开荆棘。
"最难忘是替被强拆的孤寡老人那期。"李静雯回忆道,"节目播出后收到匿名恐吓信,但老阿婆颤巍巍送来的糯米糕,让我觉得一切都值。"
在珠江新城璀璨的夜景中,《今日关注》演播厅的灯总是最后熄灭。
李静雯和团队独创的"民生回音壁"环节,累计为观众解决实际问题超2万件。
有观众来信写道:"你们不只是主持人,更是普通人的代言人。"
某次下乡采访,她偶遇曾资助的贫困生小芳——那个因节目报道获得助学的女孩,如今已是中山大学医学生。
"李姐姐,我也要成为能照亮别人的人。"小芳的话让她彻夜难眠。
次年,她发起"萤火虫计划",联合企业为山区学校建立23个图书角。
"知识改变的不该只是个人命运。"在华南师大演讲时,李静雯指着大屏幕上的栏马村新貌:曾经的土路变成柏油马路,村小学有了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藏书突破5000册。"
"我们需要更多真实存在的李静雯。"这或许道出了时代的集体渴望——当"躺平""摆烂"成为流行语时,总需要有人证明奋斗依然有意义。
李静雯现象背后是广东教育成功的缩影。
近十年广东农村本科上线率提升,"山区专项计划"让数万寒门学子走进大学。
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无数个"李静雯"正在续写新故事:在清远连南,瑶族女孩唐小花成为村里首个博士生;在湛江徐闻,渔民之子陈志强创办助农电商平台等等。
"我不过是乘着时代东风的幸运儿。"面对别人的赞誉,李静雯总是如此谦逊。
夜幕降临,广州塔霓虹闪烁。李静雯结束直播后习惯性地望向西边——那是家乡的方向。办公桌上,摆着父亲写的家书:"雯女,村里新装了路灯,再不用摸黑走山路了。"
从煤油灯到聚光灯,这条路她走了三十年。有人问她是否后悔选择充满风险的新闻行业,她笑着展示手机屏保——那是栏马小学孩子们的笑脸。
"如果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在追问中寻找答案,因为..."
她顿了顿,眼神坚定如初:"因为总得有人告诉大家,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坚持真的会有回响,善良真的能够照亮黑暗。"
来源:娱乐的影视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