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扫墓,本是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俗话说“树大招风”。曾经的知名相声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文联副主席冯巩的回乡扫墓事件却把朋友圈惹炸锅!
清明扫墓,本是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俗话说“树大招风”。曾经的知名相声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文联副主席冯巩的回乡扫墓事件却把朋友圈惹炸锅!
扒开历史才明白,这墓里埋的不光是冯巩的祖宗,更藏着中国近代最奇葩的军阀传奇:穷小子逆袭成总统,护国英雄转头卖皇家锦鲤捞钱,放火烧城又保百姓平安……
2025年清明节前夕,67岁的相声演员冯巩被拍到回河北河间市西诗经村,为曾祖父冯国璋扫墓。现场照片中,几辆商务车驶入墓园,村民围观,墓碑高大肃穆,四周绿田环绕,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质疑:“如今提倡殡葬改革,为何还能保留如此豪华的墓地?”也有人为冯巩辩护:“这是历史名人的墓,维护好是尊重历史。”
冯巩此行穿着朴素,头戴斐乐帽,身穿黑色休闲服,与普通村民无异。尽管他的座驾被指“豪车”(如岚图梦想家),但更多网友注意到,冯巩全程未下车与围观乡亲寒暄,有人批评他“不够亲民”,也有人理解:“祭祖是私事,何必作秀?”
这场争论背后,焦点不仅是冯巩的举动,更在于墓园本身——冯国璋的陵墓占地广阔,修缮考究,墓冢高大气派,战地宽阔,周边环境绿化优美,在平旷良田中格外显眼。为何一位民国军阀的墓能在今天依然如此“气派”?这得从冯国璋复杂的一生说起。
1859年,冯国璋生于河间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祖父冯丕振曾有良田300亩,但父亲冯春棠科举落榜后精神失常,家产被变卖殆尽。
少年冯国璋常饿着肚子读书,甚至靠给戏班拉二胡赚饭钱。他16岁考中秀才,却在后续乡试中屡屡落榜。
1883年,因无力支付学费,他从保定莲池书院辍学,一度在街头摆摊刻章谋生。
1884年,走投无路的冯国璋投奔淮军。因识字被族叔推荐为文书,他白天练兵,夜晚研读兵书。
一次,统领刘祺见他深夜苦读《孙子兵法》,问道:“你图什么?”冯国璋答:“学好本事,安邦定国。”
这句话让刘祺印象深刻,次年便保送他进入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深造。
在校期间,他不仅军事科目全优,还抽空回乡考取“数学附生”秀才,成为罕见的“武校文生”,连李鸿章都惊叹:“军界学子无逾公者!”
1894年,冯国璋随聂士成赴朝鲜抗倭。平壤战役中,清军溃败,他却在混乱中收集日军战术资料,编成《东游纪程》,为后续防御提供关键情报。
战后,他主动赴日本考察军事,白天结交将领福岛安正,夜晚抄录兵书,最终整理出数箱笔记。这些资料后来被袁世凯称为“练兵宝典”,成为他跻身北洋核心的敲门砖。
1896年,冯国璋加入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与王士珍、段祺瑞合编《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奠定中国近代陆军训练体系。
他亲自示范战术,士兵称其“讲解如庖丁解牛”,连德国教官都赞叹“东方普鲁士精神”。
然而,当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冯国璋却联合五省将领通电反对,直言:“宫保(袁世凯)若称帝,我便反宫保!”迫使袁取消帝制。
1917年代理大总统期间,冯国璋因财政窘迫,竟将北海皇家园林的珍稀锦鲤捕捞售卖。
这些鱼被餐馆做成“总统鱼”高价出售,所得却流入他的私囊。更荒唐的是,他派人回河间砍伐百年古木,火车皮运往天津倒卖。
乡民抗议时,他哄骗道:“种新树,我高价收购!”结果树苗成林后,他却赖账不付,气得百姓大骂:“冯四儿(冯国璋小名)比土匪还狠!”
辛亥革命中,冯国璋率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为攻占汉口,他下令火烧民房,大火三日不灭,数千百姓葬身火海。
占领汉阳后,他架炮轰击武昌,却突然被袁世凯叫停。急于立功的冯国璋竟绕过袁世凯,直接向隆裕太后请缨:“给我四百万两,必平叛党!”
不料袁世凯早有耳目,次日便撤了他的兵权。这段经历暴露了他“忠君”表象下的功利心——既想博取清廷封爵,又不愿背叛袁世凯。
冯国璋一生挣扎于新旧思潮之间:他支持军事现代化,却反对女性放足;他镇压革命,却又拥护共和;他贪婪敛财,却将部分钱财用于创办保定军校。
这种矛盾在对待清室问题上尤为突出——他一面镇压革命军维护清朝,一面又默许袁世凯逼宫,甚至亲自劝说隆裕太后退位。这种多面性,恰是清末民初军阀的典型索引。
如今,看到冯国璋墓如此“奢华”,实为历史产物。他去世于1919年,当时军阀割据,其墓由家族修建,占地广阔、选址讲究(黄龙湾为真身墓,诗经村为衣冠冢),体现旧时代权贵的葬仪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冯国璋墓未被大规模改造,一方面因他是反袁护国的“进步人物”,另一方面因其后人对墓园持续维护。当地村民称,冯家每年清明必来祭扫,墓园得以保留原貌。
如今提倡生态殡葬,但冯国璋墓作为历史名人遗迹,兼具文物与家族纪念意义。河间市政府将其视为地方文化符号,默许保留现状。
此外,冯家后人如冯巩的低调作风(如乘坐平价车、不炒作祭祖),也减少了舆论对墓园的关注。可以说,这座墓既是历史遗留,也是多方妥协的结果。
冯国璋的一生充满争议:他是军事改革者,也是贪婪政客;是共和卫士,也是传统卫道士。他的墓园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近代中国的撕裂与挣扎。
对冯巩而言,祭祖不仅是家族传统,更是一种历史责任。他在短视频中分享种菜、逗孙的日常,却对曾祖父的往事讳莫如深,或许正因这份复杂难以言说。
如今,当人们争论墓园是否“奢华”时,不妨思考: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评判?他们的遗存该以何种方式留存?冯国璋墓的存在,恰恰提醒我们:历史从非黑白分明,而殡葬改革也需在尊重过去与面向未来间寻找平衡。
来源:芦声笛韵动态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