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吗?素有“南欧北梅”之誉的 欧阳予倩,老戏居然是自学的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4 11:07 3

摘要:说起他兴趣的来源,还得从他 12 岁在北京读书那会儿说起。当时,他看了一场谭鑫培和杨小朵的戏,就此对京剧着了迷。不过,他毕竟是新时代的人,学习京剧可不只是单纯喜好,还带着批判改良的想法,心里真正惦记的,是把西方戏曲,像话剧引进中国,给咱中国老戏来一场大刀阔斧的

老年的欧阳予倩

中国话剧的先驱欧阳予倩,不止研究推广话剧,他实际上还对老戏有深厚的研究和实践。

说起他兴趣的来源,还得从他 12 岁在北京读书那会儿说起。当时,他看了一场谭鑫培和杨小朵的戏,就此对京剧着了迷。不过,他毕竟是新时代的人,学习京剧可不只是单纯喜好,还带着批判改良的想法,心里真正惦记的,是把西方戏曲,像话剧引进中国,给咱中国老戏来一场大刀阔斧的革新,好跟上时代的步伐。

欧阳予倩学老戏,那纯是自学成才,他没进过科班,学戏的难处可想而知。但就冲这点,也能瞧出他是真喜欢老戏,要不哪能下这么大功夫,还学得有模有样,能靠着演老戏站稳脚跟,这可不简单。

欧阳予倩和妻子

他出身世家,还留过学,去过日本,可偏偏他就是对戏曲戏剧情有独钟,压根儿不想走仕途,成天跟戏班子混在一块儿。家里人自然不乐意,亲戚朋友也少不了闲言碎语。有一回,同学就劝他:“你搞点新戏,搞点社会教育多好,折腾老戏干啥,那都是老掉牙的玩意儿。” 好在他妻子支持,他也不顾家族里的反对,一头扎进学戏里。开始学的时候,他年纪已经不小了,练功练得很苦,有时候压腿疼的龇牙咧嘴,他也坚持,他不怕吃苦,一点儿一点儿学,他到处拜师学艺,积少成多,还真学出了名堂。

一开始,他啥行当都学,老生、花脸、青衣、花旦,学着学着,发现自己最爱且嗓音条件也最适合唱青衣,于是就专攻青衣了。他不光花钱请名师,还到处看戏,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不耻下问,慢慢攒本事,居然学成了好几出戏。后来结识南方名角小喜禄,才算正式走上正轨,跟着小喜禄,还有江梦花、林绍琴学戏,连吴彩霞、梅兰芳、贾碧云这些名角儿,他都虚心请教过。

欧阳予倩演他编的新戏《潘金莲》

学戏的时候,京剧那唱、念、做、打四门基本功,他一门都不落下,尤其在唱上下足了功夫,练出了一条清亮悦耳的好嗓子。我前几年在电台听过他晚年和俞平伯合作的昆曲《春香闹学》,那嗓子又脆又亮。那会儿他都当上国家分管戏剧的领导了,主要研究的也是话剧、京剧研究基本放弃了,也不登台了,但嗓子却依旧保持的很好。

刚学的时候,他唱戏也没韵味,自己总结是技巧没掌握好。据说有一回吊嗓子唱快板,怎么都唱不顺,气得他摔了好几个茶杯,脾气够大的。好在慢慢摸索,总算是过了关。他学戏不像过去学戏的那种方法,师傅咋教就咋演咋唱,而是借鉴西方话剧研究感情那一套,用到自己演戏里,舞台风格跟老派大不一样。

为了练身段,那些圆场、碎步、搓步、云步,他一个不落,一开始腿脚疼,脚步乱,他就想了个招,在肩膀上搁碗水跑圆场,练着练着,越跑越好,越跑越快。他高度近视,为练眼神,每天早起用盐水洗眼睛,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左转一百圈,右转一百圈,再拿手画圈,眼睛跟着转,时间一长,眼神越来越灵活。他自己常说:“我知道自己不聪明,就得下笨功夫,才有成功的盼头。”

欧阳予倩演《醉酒》

后来,他不光能演《彩楼配》《宇宙锋》这些青衣戏,刀马旦戏《破洪州》《虹霓关》也不在话下,还练过跷功。真应了那句话,只要真心喜欢,啥艰难困苦都挡不住。自打 1912 年开始学戏,他就边学边演边改革。演话剧的时候,还会加一段京剧,像演《家庭恩怨记》这出话剧,他就加了段《御碑亭》,唱完台下掌声雷动,特别受欢迎。

1914 年,他 “下海” 了,在上海第一舞台连演三天打炮戏,《玉堂春》《祭塔》,都是唱功吃重的戏。1915 年,他到杭州搭班演出,一开始只会七出戏,边唱边学,在杭州结识南方名角毛韵珂,还跟昆曲名角薛瑶卿学昆曲,好多曲子都是跟这位薛老师学的。回到上海,又跟贾璧云学花旦戏,《得意缘》《乌龙院》这些都是跟贾老师学的,慢慢会的戏越来越多,他就开始动手改革京剧,自己编本子,写京剧、话剧。

欧阳予倩演《宝蟾送酒》

他新编的京剧,像《黛玉葬花》《宝蟾送酒》《馒头庵》《鸳鸯剑》《黛玉焚稿》《晴雯补裘》,大多围着《红楼梦》这部名著转,还编了些聊斋题材的戏。他主张大刀阔斧改革旧戏弊病,借鉴话剧注重情节的演绎方式,老戏里的 “场子”零碎“过场”繁多,都是他琢磨想改进去除的。

虽说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内行,可在南方折腾出了大名气,那时候就有 “南欧北梅” 的说法,田汉跟他志同道合,都是搞旧戏改革的急先锋,田和他惺惺相惜,夸他是全才完人,解放后,他主要精力放在话剧和西方戏剧改革上,老戏基本上就不演了。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