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李静自爆“绝经”全过程,但她说:更年期是人生的“盛夏”!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3 20:22 1

摘要:2025年3月7日,我国首部以明星视角展开的更年期科普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在抖音首发上线,纪录片共分5集,每集10-15分钟。芒果TV、腾讯视频等平台已陆续播出。

54岁李静自爆“绝经”全过程,戳中无数女性的隐痛,但她说:更年期是人生的“盛夏”!

人物故事

2025年3月7日,我国首部以明星视角展开的更年期科普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在抖音首发上线,纪录片共分5集,每集10-15分钟。芒果TV、腾讯视频等平台已陆续播出。

本片由知名主持人李静发起,通过公众人物的真实故事与医学解读,撕掉更年期“隐忍标签”,直面女性健康困境,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

李静作为中国电视界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主持人、金牌制片人、资深制作人,从《超级访问》到《非常静距离》,开创了国内访谈节目新风格;从主持人到出品人,她打造了多个节目IP;还创办了“乐蜂网”,完成了从电视到电商的成功跨界……岁月奔腾不息,她从未停歇,一直在路上。

01

更年新生,从迷茫到绽放

2025年2月的一天下午,我们在李静的办公室见到了她。提及更年期这个话题,她面带忧思:“我的公司成立至今已有25年,中间起起伏伏地经历过很多事情,我都没有怕过。但‘更年期’带给我的感受是——我走不过去。”更年期带给女性的巨大变化,即便坚强如李静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静愿意公开自己更年期经历,这意味着她剖开了自己的隐私,为的是唤起全社会对于更年期问题的关注和帮助。

在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里,李静回忆了自己更年期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关节痛、出汗、无力、各种指标升高……一向睡眠质量很好、沾枕头就着的她,半夜会突然醒来,“那种感觉就像晚上睡觉时被人敲了一下,瞬间睡意全无”。

她坦言,更年期带来的激素水平波动曾让自己陷入长达两年的情绪低谷,“那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做过的节目都是‘垃圾’”。

李静的母亲是一名铁路工作者,曾获得过全国劳模的称号,是一位坚韧干练的女性。李静谈及母亲默默忍受更年期带来的压力的情景,内心感慨万千:“母亲那时很痛苦,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可我们都没意识到她进入了更年期。直到现在我亲身体验了她的经历,才理解了她。”

“咨询过专家后我才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关于更年期的治疗和宣教,会有一种‘病耻感’。”每个女性都无法避免更年期,但更年期并非不可逾越,可靠激素治疗恢复正常

作为媒体人,李静想让更多女性了解更年期,并跨越它,于是,有了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它从身体、营养、生活等方面,为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进入更年期做好准备提出建议,以便让她们在更年期来临的时候,从容面对、安全度过。

更年期标志着女性从生育旺盛期逐步过渡到老年阶段。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理与社会角色的转变,也孕育着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新机遇。“现在我有很多愿望。”在李静的诸多心愿中,减重是其中一项。原本产后体重就开始增加,20年后,加上更年期激素的影响,她的体重再度攀升。与体重战斗了20年,至今她已减重55斤,步伐轻盈,更显知性美。

谈及减肥秘诀时,李静表示,拒绝节食、拒绝过度运动,用健康的减肥方法,才更容易坚持下来。她还有个“主动健康”的理念,意思是我主动选择健康饮食和健康的作息。她特别提醒,把身体调整到一个健康的状态,也是应对更年期很重要的一部分。

02

人生磨砺,飞蛾扑火奋进

无论是做纪录片还是减肥,对李静而言,只要是她想做的事情,最终都能完成。这跟她父母给予她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李静的母亲因为工作性质,很少穿工作制服以外的衣服,所以经常给女儿买很多时髦的衣服。她还会带着李静去烫头,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她总对李静说:“闺女,你是长得最好看的、最与众不同的,是挂历上的小模特!”李静的父亲也会在一旁连声附和。父母的认可塑造了李静自信的个性,让她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坚定前行

大学时,李静虽读的是手风琴专业,但凭借过硬的口才,毕业后被推荐到老家张家口电视台当主持人。后来,她又扔掉“铁饭碗”,单枪匹马到北京电视台工作,开始了北漂生活。

李静父母一辈子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们开始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扔掉“铁饭碗”,但并未干涉她的选择。他们知道女儿不是浮躁的人,相信女儿的实力配得上她的雄心,便默默地支持她。

李静的北漂生活很艰难,那时她没有固定住所,经常频繁地搬家。有一次房子到期了,白天她要外出采访,母亲来北京帮她搬家,等晚上工作结束后,她拿着BB机留言:“妈,咱家在哪儿呢?”

后来,李静凭借努力和实力,在北京电视台站稳脚跟,每个月能拿到很高的工资,甚至可以每天打车上班。可不久后,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掉北京电视台的工作,前往央视当主持人。

央视的工资只有她先前工资的四分之一,但她说:“租不起房子,我就去同学家住。我想去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从去央视那天开始,她做了两件事:第一,上班不再打车,出勤改坐地铁;第二,买了辆自行车,以便外出采访。

央视并不是李静的终点,“在央视,我太默默无闻了,很多时候轮不到你发挥,可我要做一个被‘看见’的人。”人生路上经常要面对不同选择,李静说:“我做决定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总是征求别人的意见,就没办法果断地选择。”

她再次选择辞职。空闲了一段时间后,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东方风行(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创业并不容易,李静初期欠了很多债,但她顶住了压力。

生活的苦阻碍不了她前进的步伐,这跟她在北京电影学院学编剧专业有一定关系。她说:“编剧的世界帮我建立了一种认知:再难的生活也不过是个段子,辛酸的生活是深度体验人生的经历。”这种乐观的心态,支撑她渡过了很多难关。

李静一路过关斩将,事业跌宕起伏,她用“飞蛾扑火”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奋斗的状态,哪怕冒着被“烧死”的危险,也会奋力一搏。她说:“我特别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我出生在张家口,属于‘塞外姑娘’,跟爽快的黄蓉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如今年过半百的她依然积极地穿梭在家庭和事业之间,也因为有个信念,她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因为父母从小对她的肯定,也缘于她在工作中慢慢累积起的自信

李静的选择总是出人意料、极为大胆,但每次选择的结果都很好。这是因为所有选择都是经过她理性思考的,“如果我有100元,会留50元,用剩下的50元去创新,它是‘可牺牲成本’”。她用这样的方式来平衡冒险的度。

03

家风传承,智慧善良并存

谈及父母的教育,让李静印象深刻的就是要“为善”。李静听母亲讲过关于姥姥的一段往事。在那个年代,经常会有要饭或逃荒的人,他们衣着破烂,浑身脏兮兮的,可姥姥会把这些人领进家,给他们吃热乎的饭菜,吃完还要送一些粮食让他们在路上吃。姥姥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李静的母亲,让她知道要与人为善。

“为善”是李静家一脉相传的处世之道。李静小时候和附近一条街的小孩都是朋友,小孩都喜欢到她家里玩儿。工作后,她的家成了“中转站”,朋友们有事来北京,她都免费提供食宿。后来,她帮助过的朋友成了各行各业的“大拿”。她创业没钱的时候,朋友们便会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她的好人缘是优良家风的“善果”。

李静在教育女儿沐尔时,也将“为善”的理念种在她心里。沐尔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个转校生。沐尔买了笔和本,送给她作为小礼物。“此前,我给她讲过一个概念‘办公室的第一杯水’。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中,是非常孤独和尴尬的,如果谁能递给他一杯水,他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李静的话,沐尔都记在了心里。

小时候,李静请家教老师辅导沐尔的功课。辅导结束后,沐尔坐在椅子上和家教老师道别,李静看到后,告诉她要站起来,把老师送到电梯,挥手和老师道别,直到电梯关了之后才能回家。

除了与人为善,她还根据自身的成长经验,注重对女儿独立性的培养。她经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是,“要为你的选择负责”。女儿面临困难时,李静不主动做那个“好心人”,她说这不是一件“划算”的买卖。“第一,你如果帮得上她,那是你的本事,她没有成就感;第二,她也无法真正成长。”

如今,沐尔一个人在美国学习,在租房、学习、社交上,她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上大一时,沐尔曾因为同学太优秀,心里有些沮丧。李静跟她说:“我刚毕业的时候也羡慕别人,大家都会羡慕他人,但要善用羡慕,不被它控制,羡慕会成为奋进的动力。”

“学会倾听,尽量不给建议”,这是李静与女儿关系亲密的秘方。沐尔和李静虽相隔万里,但她们常视频聊天,一聊就能聊很久,母女俩像朋友一样随意吐槽、分享。但更多时候,她们是独立的个体,各忙各的事情、各活各的精彩。

事业上顺风顺水,家庭中幸福自在,李静身上的那份洒脱,让她做好了人生的每一次选择。

“你觉得你的人生是哪个阶段?”这是李静采访嘉宾时常问的问题,如今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像更年期不是‘剩下’,而是‘盛夏’,是人生的新开始,我现在的人生阶段是‘早上’,因为我有特别多的能量,去迎接每一个崭新的开始。”(纸葫芦 婚姻与家庭杂志)

来源:人在旅途多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