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山东女孩黄若溪跳汉代盘鼓舞破圈,鬏鬏头、红脸蛋,加上充满活力的舞姿与朝气蓬勃的表情,引得网友直呼:“好像语文书上的娃娃”“你知道的,我很少用正宗来形容一个小孩儿。”
视频制作:周颖、刘昀
你知道全网都在夸的“老款小孩”吗
这类小孩自带复古滤镜
透着“逆时光”的清澈
他们挂起腰鼓、转起手绢
鼓着红彤彤的脸蛋
顶着标准小红点
沉浸在传统文化的世界里
网友总结
特点就是
“皮实、耐造、红脸蛋”
“好像语文书上的娃娃”
视频截图。
最近,山东女孩黄若溪跳汉代盘鼓舞破圈,鬏鬏头、红脸蛋,加上充满活力的舞姿与朝气蓬勃的表情,引得网友直呼:“好像语文书上的娃娃”“你知道的,我很少用正宗来形容一个小孩儿。”
网友评论截图。
更有网友连夜整活,P出了“古早”教科书封面!
网友将黄若溪的跳舞照片P成语文教材封面。
网友将黄若溪的跳舞照片P成语文教材封面。
据黄若溪的家长介绍,孩子8岁开始接触古典舞,两年半时间自学一千多支小舞蹈,特别喜欢盘鼓舞,家中特意为她聘请专业老师指导。“每天都会练舞,虽然很辛苦,但她乐在其中。”
“不怕辛苦,有狮头就有动力”
林熙悦在路边练习舞狮。
还记得广东女孩林熙悦吗?在路边独自练习舞狮,路过的专业舞狮队为她敲锣助威的一幕感动了无数网友。
网友截图。
林熙悦虽然只有7岁,但她从4岁就开始跟着爸爸练习舞狮。虽然课业很多,但是熙悦每天还是会抽出时间练习舞狮,一个动作重复练习多遍。经过刻苦练习,“不怕辛苦,有狮头就有动力”的她终于站在了春晚舞台的“C位”,让这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薪火相传。”
视频来自@新华社
“打鼓神似东汉击鼓说唱俑”
“天赋型选手”河北男孩高浩然,庙会打武鼓动力强劲、喜感十足,神似东汉击鼓说唱俑,让人透过惟妙惟肖的表演,看到了千年文化的传承。
视频来自@河北日报
高浩然来自河北保定,他之所以会喜欢打鼓,源于当地的一场庙会。在高浩然的家乡,每年都有几场固定的庙会,庙会上,高跷表演一直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武鼓”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脚踩高跷,斜挎腰鼓,扭动身体,用鼓槌奏乐……当时还只有两三岁的高浩然看到后,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视频截图。
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浩然和家人在庙会上遇到了保定市徐水区德山村德山高跷会会长佟树泉。当时德山高跷会正在庙会上表演,家人就鼓励高浩然给佟树泉表演一段,本来高浩然还有些胆怯,可一拿起鼓槌,就“舞”了起来。佟树泉看到后连连称赞高浩然是打鼓的“好苗子”,并许诺可以免费教高浩然打鼓。从高浩然家到德山村大概有三四十分钟的车程,高强有时间就会带着高浩然去学习,一练就是一天。
2024年1月17日,德山高跷会在易县庙会演出时,高浩然“气场大”“超有范儿”的打鼓视频热传网上,并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点赞、留言超过10万。这段视频的“爆火”,也成功带火了河北这项民俗——德山高跷会。这项民俗在保定市徐水区、定兴县等地已有上百年历史。
网友评论。
“我不知道什么叫传统民俗,但是我就喜欢打鼓,会一直打,打得更响,让大家都听到!”高浩然说。
“未来的建筑工程师”
在老款小孩里,还有被称为“小鲁班”的重庆男孩邹君杰。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榫卯和竹钉,手搓出了一套高60厘米的“迷你版”土家吊脚楼。
视频来自@重庆日报
邹君杰的爷爷介绍,邹君杰从小就对古建筑感兴趣,尤其是对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吊脚楼有浓厚兴趣。“我的愿望是长大后修一栋两层高的吊脚楼,接爸爸妈妈一起住。”谈及未来,邹君杰充满憧憬。
吊脚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形式,因适应山地、水边等复杂地形而发展出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
需要代代接力
当非遗传承人逐渐老去
这些“老款小孩”像破土的新芽
用稚嫩的手掌接过接力棒
他们用行动证明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