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辈子入狱三次,80岁爆红,300万遗产不给亲戚赠送他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1-21 02:55 3

摘要:木心,一生跌宕起伏。富家公子投身艺术,却三度入狱,作品尽毁,手指折断。

木心,一生跌宕起伏。富家公子投身艺术,却三度入狱,作品尽毁,手指折断。

出狱后,他被聘为杂志主编,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却毅然决然远赴纽约,从零开始。

80岁首次出书成爆红作家,终生未婚,300万遗产不给亲戚,赠与他人。

他的一生,是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艺术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更是对自我追求的执着坚守。

1927年,江南水乡乌镇,木心含着金钥匙出生。家境殷实,但他痴迷书籍,

从孔孟到唐诗宋词,从西方文学到艺术画册,无一不读。

母亲为他请来慈宗成涛先生授课,茅盾是他的远房亲戚,他还常溜进隔壁茅盾书房阅读。

1946年,19岁的木心考入上海美专学院,毕业后,他辞去教师工作,带着两大箱书籍,独自走进莫干山隐居。

6年时间,完成100多部中短篇小说和上千幅水墨画。

谁料,1956年到1979年,孙璞(木心)经历了三次含冤入狱的磨难。

1956年,他无端获罪,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在狱中,他被要求写检查,但他却将写检查的纸张偷偷省下来,写满了小说和散文。

66张纸,每一张都两面写尽,米粒大小的字体,密密麻麻,足有65万字。

墨水快用光时,他故意“不慎”打翻,看守凶巴巴地又装了一瓶来,他则趁机多写几张。

这些手稿中,没有悲愤和诅咒,没有抱怨和控诉,满满的都是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

之后,他将手稿缝进棉裤,托朋友偷偷带出了监狱。

直到1991年,友人才将手稿交给木心,但纸张被时间侵蚀,字迹模糊不清。

木心耐心辨认,也只录出三五篇短文。

在狱中,木心还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在暗夜里无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

他说:“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

这种精神让他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明,也让他在遭受欺凌与屈辱的时候,保持了高贵的模样。

他以“不死殉道”的精神,熬过了那摧残岁月。

1977年秋天,50岁的孙璞(木心)终于迎来了出狱的那一刻。

他身着暗棕色大衣,头戴黑色礼帽,皮鞋擦得锃亮,腰板挺得笔直,面带微笑,眼神清澈而明亮,

他优雅地出狱,像是要奔赴一场人间盛宴:“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出狱后,姐姐告诉他母亲因为他入狱而去世,他沉默良久,心如刀绞,最后潸然泪下。

他在散文中写道:“伟人的母亲总是悲苦的,她比儿子先背上十字架”

次年,上海领导胡铁生上台第一天,就发现了木心这位被埋没的天才。

为保护他,胡铁生把儿子胡晓申叫到身边,说:“我发现一人才,业务学识堪称一流,但目前正在我的基层工厂打扫厕所。

我想把他调上来加以重用,你记住了,万一我再出问题,你一定要把这事办好。”

于是,木心被聘为《美化生活》杂志的创刊号主编。

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见解,迅速将杂志办得有声有色。

同时,木心还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

他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的设计不仅注重实用性,更强调美学价值,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眼看他的事业不断上升,谁料他远赴美国纽约从零开始。

原因是他发现很多年轻人精明而世俗,与他少年时所崇尚的纯粹和高尚背道而驰。

他痛心疾首,决心要“在我的身上克服整个时代”。

他和外甥说,脱尽名利心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有名有利,然后弃之如敝屣。

1982年,56岁的木心带着仅有的40美元踏上了前往纽约的旅程。

初到纽约,他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在街边卖画。

他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手中拿着自己的画作,向过往的行人推销。

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他的画作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逐渐被人接受和喜欢。

1984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一场中西合璧的美学风格个人画展,一举成名。

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20世纪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画家。

同年,他的多篇散文和小说被翻译成英语,

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同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材,成为美国大学的必读书籍。

然而,与此同时,国内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在海外生活的那些年,他发现许多留美的青年艺术家对文学知之甚少。

于是,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义务为一群留美的中国学生讲述世界文学史,

其中就有如今文艺圈的顶流人物陈丹青。

陈丹青感慨:“我们交那点可怜的学费,可他讲了五年的文学课……”

2006年,木心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

在他的晚年,年老的木心,虽然无儿无女,但他的生活并不缺乏温暖。

著名作家陈丹青和陈向红为他请了4个保姆照顾他,两个男的,两个女的,都是年轻人。

其中,小戴与木心之间积下了非常深的感情。

小戴24小时陪护在木心身边,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平凡却又温馨的时光。

小戴只是一个来自贵州的普通打工者,16岁辍学来到乌镇一家酒楼上班,是受公司指派照顾木心的。

他不仅照顾木心的饮食起居,还陪他聊天,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

木心病重时,小戴更是寸步不离。木心也把小戴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教他文化,教他画画,教他做人的道理。

在木心的言传身教下,小戴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人生智慧。

2011年,他因病离世,享年84岁。

木心逝世后,留下遗嘱,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三百多万分给了这4个年轻人,

其中小戴的份额最多。这一决定在家族中引起了争议。

木心有一个姐姐,还有个外甥,他的后事也是由外甥一手操办的。

葬礼上,外甥哭得非常伤心,但他却没得到木心留下的任何财产。

木心的外甥想要几件舅舅的家具做纪念,可这些家具要留下来建木心纪念馆用。

在争议之时,小戴挺身而出,主动表示要把木心赠送的财产全部移交给木心的外甥,条件只是把家具留下来。

木心一生追求艺术与美学,他的为人处世也如他的作品一般,充满了高尚的情操和对艺术的热爱,

小戴的义举,正是木心先生精神的延续,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纪念。

他去世3年后,国内才开始逐渐了解这位传奇人物。

他生前默默无闻,终生未婚,80岁才出版第一本书,却突然成为爆红的作家。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如今已成为全国最热门的美术馆之一。

木心先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艺术、美学的极致追求和坚守,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

他的故事,如同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从前慢》中所描绘的那样:“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爱一个人”

来源:人间冷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