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开播的《乘风2025》(浪姐6)延续了系列热度,却也因赛制争议陷入舆论漩涡。实力派歌手王蓉一公淘汰、人气选手吴宣仪三公低分争议,将节目“重流量轻实力”的失衡机制推至台前。这场打着“女性成长”旗号的竞技,究竟是舞台实力的较量,还是资本与流量的博弈?
2025年开播的《乘风2025》(浪姐6)延续了系列热度,却也因赛制争议陷入舆论漩涡。实力派歌手王蓉一公淘汰、人气选手吴宣仪三公低分争议,将节目“重流量轻实力”的失衡机制推至台前。这场打着“女性成长”旗号的竞技,究竟是舞台实力的较量,还是资本与流量的博弈?
“团队连坐”牺牲个人努力
王蓉初舞台以全开麦形式演绎经典作品《我不是黄蓉》《哎呀》,展现扎实唱跳功底,但因其所在团队《免我蹉跎苦》总分垫底,触发“末位淘汰”规则,导致她遗憾离场。尽管王蓉个人表现突出,但队友陈德容(演员出身)因忘词、动作失误拖累团队成绩,最终全组出局135。这种“连坐制”赛制被批忽视个体价值,实力选手沦为团队短板的牺牲品。
人气断层与剪辑“防爆”
王蓉的国民度集中于80、90后观众,但节目主力投票人群为Z世代,代际审美差异导致其人气劣势。此外,节目剪辑大幅缩减她的初舞台镜头(仅45秒),删减高光片段,却保留陈德容失误画面,被质疑通过“防爆剪辑”弱化其存在感,强化“祭天剧本”叙事。
商业价值的“隐形标价”
据爆料,王蓉出场费仅20万元,在30位姐姐中垫底,而吴宣仪、辣目洋子等流量选手报酬高达百万。节目组优先保留自带话题与粉丝基础的选手,折射出“流量变现”逻辑对专业能力的碾压。
“逆袭剧本”与控分疑云
吴宣仪三公表演《风月》融合国风舞蹈与戏腔,彩排时以创新编排拿下小考第一,但正式公演仅获668分(倒数第二)。同期某新生代艺人组出现明显失误却高分夺冠,引发“控分保流量”猜测。网友指出,节目组或为制造“逆袭剧本”操控评分,延续其2018年《创造101》的叙事套路。
人气与实力的矛盾共生
吴宣仪二公个人喜爱度排名第一,凭借偶像背景与粉丝基础稳居高位,但其舞台评分波动暴露赛制的不透明性。例如,“舞台感染力”等关键评分细则未公开,小考成绩占比过低,导致实力与结果脱钩。
健康透支与商业博弈
吴宣仪为准备舞台连续熬夜排练,甚至因低血糖晕倒,折射出节目高压环境对艺人健康的消耗。然而,节目组仍通过“母女线”等话题营销维持其曝光度,凸显流量选手的商业价值与内容叙事间的强绑定。
赛制缺陷与资本操控
当前选秀综艺普遍存在“剧本化”倾向,如王蓉被淘汰后网友猜测其为复活赛引流,而节目组未公开复活规则,进一步削弱公信力15。此外,户外舞台受环境干扰(如王蓉组因风声影响表演)、修音差异等问题,加剧赛制不公平性。
从“数据崇拜”到内容回归
业内呼吁优化评分机制,如增加专业评委权重、公开投票数据,并引入个人表现与团队成绩的平衡规则。同时,需减少对“话题咖”的过度依赖,通过多元化舞台(如戏曲、民乐)为实力派提供展示空间310。
观众觉醒与行业监督
王蓉粉丝自发剪辑未播舞台片段、吴宣仪粉丝声讨评分不公,体现观众对公平竞技的诉求。若行业持续“唯流量论”,恐将透支观众信任,反噬内容生命力511。
舞台应照亮实力,而非流量幻象
王蓉的遗憾离场与吴宣仪的评分争议,共同撕开了选秀综艺“实力让位人气”的疮疤。当舞台沦为资本与流量的角力场,艺术表达便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唯有打破“数据至上”的桎梏,让赛制回归专业与透明,才能让“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真正闪耀于实力与魅力交织的星光之下。
来源:推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