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名嘴郑达的退休生活,从讲古奇才到民生先锋的四十载荧屏人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2 20:22 3

摘要:在珠江潮涌的岭南大地上,一位操着地道粤语、言辞犀利的主持人形象早已深植几代广东人的记忆。随着抖音平台一则"老友记叹早茶"短视频的走红,67岁的郑达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位曾以"敢言达叔"著称的资深媒体人,用手机镜头前闲话家常的姿态,悄然印证了坊间流传已久的退休传

在珠江潮涌的岭南大地上,一位操着地道粤语、言辞犀利的主持人形象早已深植几代广东人的记忆。随着抖音平台一则"老友记叹早茶"短视频的走红,67岁的郑达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位曾以"敢言达叔"著称的资深媒体人,用手机镜头前闲话家常的姿态,悄然印证了坊间流传已久的退休传闻。

从卫生院药房到粤语讲古台,从电视民生节目到短视频平台,这位跨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时代的传奇人物,用四十年职业生涯书写着岭南传媒史的独特篇章。

1958年生于广州西关大屋的郑达,血脉里流淌着湖湘之地的刚烈与齐鲁大地的豪爽。父亲作为南下干部的技术骨干,母亲来自支援建设的山东医疗队,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的童年始终处于动态迁徙中。

从沙面租界的法式洋楼到湛江港口的渔民村落,从阳江乡间的石板古巷到广州老城的骑楼街市,频繁的工作调动让少年郑达得以深入岭南腹地,在咸淡水交汇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

"那时候每个暑假都在不同方言区度过",郑达在2018年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回忆道,"湛江的雷州话、阳江的俚语、广州的西关腔,这些语言密码就像随身携带的文化钥匙"。

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不仅塑造了他敏锐的方言辨识力,更培养出对不同阶层生活的深刻体察——这为他日后在民生节目中精准把握社会脉搏埋下伏笔。

1980年从卫生学校毕业的郑达,本应在黄沙卫生院延续家族从医传统。药房窗口前日复一日的配药工作,却难掩其对语言艺术的炽热追求。

彼时的广州城,正涌动着一股文化复兴的春潮:陈残云在沙面创作《香飘四季》,红线女的粤剧改革引发热议,而电台里张悦楷的《三国演义》讲古更让市井百姓如痴如醉。

正是这种时代氛围,促使这个22岁的青年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

1984年通过社会招考进入广东广播电视厅时,郑达或许未曾料到,自己即将成为粤语讲古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侠客。

在珠江经济电台《农村新天地》的播音间里,他白天用亲切的"农民腔"讲解农业政策,入夜则化身江湖说书人,在民营音像公司的录音棚里演绎金庸武侠。

这种"体制内主持人+市场化工种"的双重身份,恰是文化领域转型的生动缩影。

"当时楷叔(张悦楷)录《书剑恩仇录》每集稿费80元,相当于我半个月工资",郑达在《声涯回忆录》中透露。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这位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独创出"武侠新闻体"播讲风格:将民生百态融入江湖恩怨,用新闻播报的节奏处理武打场面,甚至借鉴山东快书的韵律改造粤语平仄。

这种创新使他的《楚留香传奇》卡带创下百万销量,更让"郑达讲古,盏鬼过睇戏"(比看戏更有趣)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

然而时代浪潮的转向总是猝不及防。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之际,珠江三角洲的录音带产业遭遇断崖式下跌。

曾门庭若市的音像公司纷纷转型,电台讲古节目让位于新兴的电视综艺。站在行业剧变的十字路口,郑达展现出媒体人的前瞻眼光:他将讲古积累的语言张力转化为电视评论的锋芒,在《城事特搜》等栏目中开创"新闻评书"新形态,为后续民生节目的突破奠定基础。

2005年元旦,珠江频道《今日关注》开播的片头音乐响彻南粤大地。

这档被赋予"广东版焦点访谈"期待的民生新闻节目,首期即创下23%的惊人收视率。身兼策划与主持的郑达,将其定位为"街坊的传声筒"。

在"达叔"标志性的挑眉动作中,城中村违建、食品安全、农民工讨薪等尖锐议题被搬上荧屏,开创了省级卫视直面社会矛盾的先河。

节目组曾流传着"三敢原则":敢接烫手山芋、敢碰敏感话题、敢留播出素材。

某次暗访地沟油黑作坊时,郑达面对持刀威胁仍坚持完成拍摄;报道某开发区强拆事件时,他直接在直播中连线区委书记质询。

这种"硬核"作风使《今日关注》迅速成为民意宣泄的公共空间,最高峰时期每天接听2000余个报料电话,办公室堆积的观众来信需要用推车搬运。

然而盛极而衰的规律终究难以抗拒。

2016年后,随着新媒体崛起和舆论环境变化,节目收视率开始震荡下滑。

2021年办理退休手续后,郑达并未如外界预期淡出公众视野。

返聘主持的两年间,他悄然进行着媒体融合的实验:在《今日关注》抖音号试水短评,将电视端的"达叔点评"压缩成3分钟精华版;与美食网红"广府辉哥"合作探店系列,把民生视角延伸至饮食文化领域。这些尝试在收获百万播放量的同时,也引发"迎合流量""背离初心"的争议。

这种转型焦虑在岭南传媒圈并非个例。

曾与郑达并称"双雄"的陈扬,早在2015年就开启"退休记者逛广州"视频企划;民生节目出身的何浩鹏转型直播带货后,创造过单场破千万的销售纪录。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媒体人转型报告》显示,45岁以上传统媒体人中已有38%尝试短视频创作,但成功建立个人IP者不足5%。

从药房到演播室,从磁带到流量,郑达的四十年职业生涯恰似一部岭南传媒进化史的微缩胶片。在退休传闻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必执着于追问"达叔是否真的离开",而应关注他留下的职业遗产:那份将市井烟火升华为公共话语的洞察力,那种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与街坊同频共振的媒体人初心。

当新晋主播们在直播间熟练运用"家人们"话术时,郑达在《今日关注》片尾那句"有乜嘢唔妥,即刻打电话"(有什么不妥,立刻打电话)的承诺,仍在见证着媒体与民众最朴素的连接。

这位总自称"广州街坊"的老媒体人,正用开通抖音账号的方式完成职业生涯的闭环——从单方面输出到互动对话,从专业演播室到市井茶餐厅,变的只是传播形态,不变的始终是对岭南大地深沉的热爱。

或许正如他最近在视频里说的:"退休唔系终点,只系转个弯去第个舞台继续讲古啫。"(退休不是终点,只是换个舞台继续讲故事罢了)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位老派媒体人的转型实验,正在为传统主持人开辟新的叙事可能。

来源:娱乐的影视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