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相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德云社,但在德云社之前,马季却是毫无疑问对相声影响力最大的一位艺术家,他手下的弟子天赋和能力,甚至要比德云社高上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冯巩和刘伟这对搭档。
提起相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德云社,但在德云社之前,马季却是毫无疑问对相声影响力最大的一位艺术家,他手下的弟子天赋和能力,甚至要比德云社高上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冯巩和刘伟这对搭档。
只不过,刘伟最终却选择了“背叛”冯巩,远赴国外,甚至后来还沦为了阶下囚,再也没能重新回到相声这个行业中来。
那么刘伟到底为什么会从一代相声大师沦为阶下囚?当年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0世纪80年代的天津,那是相声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几乎每个天津人都天生带着幽默感,他们喜爱相声就像每日呼吸一样自然。
刘伟就出生在这个充满笑声的城市里,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不算富裕,但这并没有影响刘伟对艺术的向往。
从小他就特别喜欢表演,而且很有天赋,唱歌跳舞小品样样精通,尤其擅长语言类节目,总能把观众逗乐。他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天津的相声氛围特别浓厚,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小时候就常跟父母去茶馆听相声,那些幽默风趣的段子让他萌生了当相声演员的梦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舞台上,用表演给大家带来欢乐,
小时候,刘伟就展现出表演天赋,加入了区文艺队,他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文艺演出,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他落落大方,一点也不怯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甚至在小学就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这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
中学时期,刘伟结识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朋友——冯巩,他们都对相声充满热情,梦想成为优秀的相声演员。
两人的相遇非常投缘,迅速成为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刘伟性格开朗外向,表演风格充满活力,冯巩则沉稳持重,他们在舞台上的合作非常出色,互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他们合作的相声《尊师爱生》大受欢迎,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业的相声人士,都对他们的表演赞不绝口,这让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
据说,这出相声当时在天津市的比赛中拿了冠军,这个好成绩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要从事相声事业的决心,决心把相声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个比赛的胜利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不仅证明了他们的实力,也为他们的相声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伟的相声之路充满机遇,他不仅找到了好搭档,还得到了相声大师马季的认可。
在冯巩的介绍下,刘伟正式拜师马季,进入了相声事业的新阶段,马季非常欣赏刘伟的才华和潜力,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对他寄予厚望。
虽然说马季有很多徒弟,但他特别喜欢刘伟,付出了很多努力来教导他,他不光教刘伟怎么说相声,还教他怎么做人,告诉他为人处事的道理。
马季用心培养和耐心教导,给刘伟的相声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让刘伟在相声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在恩师的指点下,刘伟和冯巩的相声越来越受欢迎,事业发展得特别好。他们创作了很多大家喜欢的相声,像《巧对影联》《五官争功》这些作品,语言非常幽默,而且内容也特别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看。
1986年对刘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他第一次和冯巩一起上了央视春晚。他们合作的相声《虎年谈虎》一下子就火遍全国。
他们的表演特别幽默,既能讽刺社会上不好的现象,又很有智慧,给全国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也让他们一下子成了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相声明星。之后,鲜花、掌声、名气、财富都来了,那年刘伟才27岁,一个普通人出身的年轻人,已经达到了相声事业的最高峰。
登上顶峰后,刘伟反而迷茫了。频繁地到世界各地演出,他见识了更大的世界,也对国外生活充满了向往,他梦想着更大的舞台,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种渴望越来越强烈。
这种日益膨胀的渴望最终让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可惜的是,成功的光环并没有照亮他前进的道路,反而让他走上了岔路。
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让很多人有了去国外闯荡的想法。刘伟也不例外,他向往国外的生活,觉得那里遍地是机会。
他觉得自己的相声说得好,到了国外也能混出名堂,甚至比在国内更厉害,恩师马季和搭档冯巩却劝他别去,他们认为相声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离不开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换个地方就很难说了。
马季苦口婆心地劝刘伟:“相声是我国的国粹,你在国内有这么好的发展前景,为什么要跑到国外去呢?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你在那里很难发展起来的。”
冯巩也劝他说:“我们哥俩配合得这么好,干嘛要分开呢?留在国内,我们一起努力,将来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年轻的刘伟没有听进去这些劝告,当时的他有些冲动和自信。他对未来的海外生活充满了向往,觉得那是实现梦想的地方,他固执地想要出国发展,以为凭着自己的本事,无论在哪里都能混出名堂来。
1988年,刘伟没有听取恩师和伙伴的意见,坚决地离开中国,去了澳大利亚,想在那里打拼出一番新天地。他也许觉得,在国外也能像在国内一样,获得成功和欢迎。
但是,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要困难得多,他在异国他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远赴海外创业,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简单顺利,他在澳大利亚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身处异国他乡,语言成了他最大的难题,像一道高墙阻碍着他融入当地的生活。他很难理解澳洲的文化,更难以适应,如同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方向。
他赖以生存的相声艺术,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失去了原本的光彩,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相声的魅力在这里大打折扣,这让他感到非常失落。
回到国内的刘伟发现,国内的一切都变了。才短短几个月,相声界就涌现出很多新人,竞争变得非常激烈,刘伟发现他以前的位置已经被别人代替。他的老搭档冯巩找到了新伙伴——牛群,他们俩迅速走红,经常在春晚表演。
冯巩和牛群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相声作品很接地气,又好笑又有趣,所以很受观众的喜欢,刘伟觉得自己和时代脱节了,像个没用的人,过去的风光就像一场梦一样消失了。
从前他多么神采飞扬,现在却如此失意,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很难适应,他开始不自信,常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方向,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也无法回到过去的光辉岁月。
马季老师看到得意门生刘伟遇到困难,十分难过,他主动提出和刘伟一起表演,想帮助他重新站上舞台,马季老师非常了解刘伟的才能,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位有天赋的年轻人就此消沉。
师徒二人再次合作,马季老师尽心尽力地帮助刘伟,在表演时甘愿当配角,时时处处衬托刘伟,希望他能重拾信心,再次展现自己的才华。
刘伟在马季的鼓励和帮助下,慢慢找回了往日的信心,并且再次得到了一些表演的机会。这让刘伟感到了一丝希望,但好景不长,这些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并没有持续太久,新的困难很快又出现了,刘伟的演艺事业再次面临挑战,之前的努力似乎并未带来长远的改变。
2006年,刘伟酒驾撞了公交车,被警察抓了,关了15天。这件事让他又一次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以前被称为“相声奇才”的他,现在却成了“阶下囚”,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各种新闻报道、网络评论像潮水一样涌来,批评的声音特别多,刘伟感觉压力很大,他以前在国外待过的事情也被重新提起,还被人说成是“崇洋媚外”,有人觉得他忘了根本,有人觉得他太骄傲,也有人觉得这是他自己造成的,怪不了别人。
面对困境,刘伟避无可避,只能面对过去的所作所为,深刻反思自己的过错,在看守所的那半个月,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
他渐渐认识到,曾经的年轻气盛和自以为是,最终给自己带来了麻烦,陷入如今的困境。年少轻狂和盲目自大是他需要认真吸取的教训,在人生低谷时期,刘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他渐渐明白了失败的意义,也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不再强求回到之前的辉煌。
他开始尝试新的方向,从相声表演转行去影视剧里演戏,他不再是那个备受瞩目的相声明星,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只能扮演一些不起眼的角色,他放下了过去的光环,像一个新人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努力研究琢磨演技。
他在《人民的名义》里把奸商杜伯仲的坏演绝了,观众看了都特别讨厌他。在《隐秘而伟大》里,他又把小人物的苦和难演活了,让人觉得特别真实。
他之前可能因为一些事不太被认可,但他现在用自己的好演技,又让大家喜欢他了。观众重新肯定了他的实力,觉得他演得真棒,这说明只要有真本事,就能赢得大家的喜爱。
刘伟现在上节目,也不遮掩自己的老底了,过去那些错事、糗事,他都当成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讲。他会反思自己年轻时候太冲动,不够成熟,也感谢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特别是他的师傅马季。
他说,要是能重来一次,肯定听马季老师的话,留在国内好好说相声,也许现在的发展会更好,这就是他现在的心里话,他把过去当成财富,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现在的刘伟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各种滋味都尝试过。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追求名气和利益,而是一个更看重本质、更纯粹的演员,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继续在演艺事业上努力。
他用自己的表演,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传递着他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现在的他更加成熟,也更加懂得珍惜,刘伟的人生故事,是一个关于抉择和付出代价的历程,也是一个自我拯救的写照。曾经的辉煌与后来的低谷,都变成了他宝贵的经验积累。
他用自己的故事说明,人生并非总是坦途,关键在于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要正视成功与失败,并将它们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果人生能重新开始,他是否会改变当初的决定?他还想出国深造吗?酒后开车带来的灾难还会重演吗?
或许这些假设已经没有意义,真正重要的是,他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困境,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过去的选择无法更改,但他已经吸取了教训。他正在积极地面对未来,努力创造新的价值。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