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声代”|吴磊:感谢配音延展了生命的宽度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1-29 21:56 5

摘要:透过画面和电波,总有一种力量直抵人心,那便是配音演员们用声音塑造的千姿百态的角色世界。上世纪一批经典译制片、国产电影电视剧以及动画电影,是无数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等众多著名配音演员深入人心。

编者按:

透过画面和电波,总有一种力量直抵人心,那便是配音演员们用声音塑造的千姿百态的角色世界。上世纪一批经典译制片、国产电影电视剧以及动画电影,是无数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等众多著名配音演员深入人心。

近十年来,广播剧、有声书、动漫游戏成为“Z世代”接触配音的初体验。他们更愿意把配音演员叫作“声优(日本对配音演员的称呼)”或者“CV(character voice的缩写)”。而提及他们心目中的CV大神,姜广涛、季冠霖、吴磊、阿杰、边江等当代知名配音演员如数家珍。在声音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配音艺术会呈现出怎样的新变化、新格局?我们将邀请当代优秀青年配音演员,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艺术追求、演绎角色时的独到见解和心得,感受他们在声音艺术中的独特魅力,聚焦与众不同的“新声代”。

他是电影《哈利·波特》中的哈利,是动画电影《大耳朵图图》中的健康哥哥和《冰雪奇缘》中的雪宝,是“国漫第一年番”《斗罗大陆》中的唐昊,是游戏《英雄联盟》中的亚索和盖伦……

“我是一个很幸运的,能够拾起传统配音行业老师们留下的能量的配音演员。”11月29日至30日由配音演员吴磊主演的现场广播剧《声临阿加莎》——《病人》与《老鼠》将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吴磊,他形容自己的这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确实,吴磊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众多配音前辈艺术家的呵护,他传承着配音艺术的传统底蕴,走得认真而踏实。

十年,与《哈利·波特》共成长

近期,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在内地院线盛大重映,它不仅是一代人童年的温馨伴侣,对于配音演员吴磊而言,更是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2002年我从上戏毕业,有幸加入上海电影译制厂。而就在那一年,风靡全球的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交由上译厂进行配音制作。十分意外的是,领导与导演竟将为哈利·波特配音的重任交给了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忐忑和惶恐,这太有挑战了!”没想到,一配就是十年,直到系列电影收官。

“为《哈利·波特》系列配音的这十年,就像是自己的一个小小成长史。那时还相当稚嫩,如果能够重来,我很想补一补。” 每当提及往昔,吴磊总难掩心中的一丝遗憾。“这部电影在当时极为热门,我首次担纲主角,又是去配一个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少年角色,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既担心无法贴切地诠释出角色的神韵,又担心自己的表现会拖累整部作品。作为主角,我的戏份很多,需要与众多资深前辈同台献声,一旦我出现失误,所有与我同场的老师都得从头再来。那种紧张感至今难以言喻。”

初担重任,难免会遇到困难,吴磊回忆道:“有一次,一段戏我配了十多遍仍然无法通过,我越来越紧张,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在这时,与我搭戏的张欣老师(在片中配音小精灵多比)对我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你别紧张,你以为丁建华老师(当时的导演)在导戏我就不紧张了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理解和鼓励,让我十分感动,瞬间就放松下来。” 在张欣老师的鼓励下,吴磊摒弃杂念,专注于配音本身,最终一遍就完成了那段戏的配音。

后来,丁建华老师也对他说:“既然选择了你,就说明你能够胜任,你要相信我,把你的声音交给我,听我安排。”这令吴磊备感温暖,原来,前辈老师们并非想象中的那般严厉而不可接近,他们对待新人充满了理解和保护。

随着配音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在配完《哈利·波特》第四部之后,吴磊逐渐找到了自信。“刚进上译厂时,还像个学生一样懵懂。随着《哈利·波特》以及其他配音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积累,我的配音技术、人生经历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也慢慢形成了对配音的独特理解和提升技巧的方法。从那时开始,我感觉自己真正像是一个专业的配音演员了。”

吴磊坦言,为《哈利·波特》配音,虽然存在些许遗憾,但最终仍是圆满完成任务。团队成员们所给予的无限信任和支持,帮助他度过了入行阶段最大的历练,于他而言,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配影视剧很养演员”

谈及当年的译制片配音工作,吴磊认为那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创作,“我还在上译厂的那些年,每当接到一部译制片,我们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做准备,录制过程也不像现在这么高速,那时候,大家还是以创作为主。”

吴磊介绍,在译制片配音前期,会进行一系列详尽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都遵循着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先生所制定的严格工艺标准——

首先,翻译工作是整个流程的起点。翻译完成后,会进入一个我们称之为“初对”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翻译老师、导演老师以及口型员会共同坐下来,根据翻译的剧本进行口型匹配。经验丰富的翻译老师会预先设定好大致的口型,确保中文字词与原版口型相吻合,比如将英文的“hello”对应到合适的中文口型。同时,导演会负责调整那些可能不符合中国观众听感或表达不够顺畅的词汇,使其更加顺耳、口语化。

“初对”工作完成后,会生成一个用于下一步工作的剧本,即“复对”阶段。在这个阶段,导演会挑选合适的演员,组织大家一起观看整部电影。过程中,导演会明确每位演员所配音的角色,并在观影后与大家共同探讨剧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改进意见,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大家的期望。

接下来,就进入实际的录音工作。在早年技术尚未如此先进的时期,我们会先集体听原声,让演员们熟悉节奏和语调。随后,先进行一遍“无声”录制,即关闭喇叭,模拟正式录音的环境,让演员们进行预演。导演和录音师会根据演员的表现提出调整意见,并进行技术方面的微调,以确保录音质量。

最终的实际录音过程与大家现在所熟悉的相似。录音结束后,还有一个鉴定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会将整部已配好的戏与国际素材轨道合并,共同审查是否有遗漏、配音不佳或搭配不当的戏份,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戏。最后,这些经过精心打磨的音频会被交给技术人员进行混合录音和编码工作,从而完成整个译制片配音的流程。

在如此严谨的流程下,一批优秀的译制片从上译厂孕育而出。曾经浸润其中的吴磊深深怀念那个有影视剧配音相伴的年代:“配影视剧很养(配音)演员。但近十来年,由于北京审片便利,配音等影视后期工作全都向北京集中,现在上海的配音演员几乎很少能有接触影视剧的机会了。我们其实相当羡慕北京的同行!”

《声临阿加莎》,让广播剧被看见

虽然面对记者和镜头时,吴磊总会有那么一点小紧张、小羞涩,但当他完全走进人物,沉入戏中,自称是“i人”的他就变成了大家喜爱的声线百变的优秀配音演员吴磊。表演专业出身的他,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尝试都抱有极大的兴趣,现场广播剧《声临阿加莎》便是吴磊迈出的一大步。

2014年,吴磊从上译厂辞职,和狄菲菲、赵乾景两位老师联合创办了上海领声。直到今天吴磊还十分感恩上译厂,但那时那刻,有些事也是他坚持想要做的。“创办‘领声’,起初是为了给一个儿童APP录有声书。我们希望用自己更专业的声音,去为新一代小朋友录制一些更优秀更好听的故事。”在吴磊看来,其实 “领声”这个团队并没有用很明确的定位框住自身,所想的就是创作新东西,拓展声音表演的一切可能性,只要和声音相关的创作实践都乐于尝试。在此理念的指引下,现场广播剧的影子慢慢清晰起来,《声临阿加莎》逐渐成形。

“《声临阿加莎》最早的雏形,来自林奕导演将英国同行年底节日大秀形式引入到国内所做的一次演出。”吴磊介绍说,“大约10年前,由阿加莎的三个广播剧本《私人电话》《高贵盘子里的黄油》《黄色鸢尾花》组成的《谋杀正在直播》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那时许多前辈配音艺术家都有参与,狄菲菲老师也在其中。演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和好评。于是2018年,捕鼠器话剧工作室和林奕导演与‘领声’合作,以《捕鼠器》原型《三只瞎老鼠》代替《黄色鸢尾花》,与另外两个故事共同组成了全新的《声临阿加莎》,并开启全国巡演,直至今年,我们又更换了故事内容,选择了阿加莎写于1960年代的两个独幕剧剧本——《病人》与《老鼠》,打造了最新版本的现场广播剧《声临阿加莎》。”

对比以前,2024最新版《声临阿加莎》将带观众回到英国战后那个叛逆而自由的年代,从舞台设计到服装、灯光等都会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大的变化则体现在我们对现场广播剧形式上的微调。”吴磊告诉记者,“我们把话筒设置成配音演员可以经常去操纵它,以便表演进行中他们情感的连贯性;另外,这次的演出阵容加入了更多经验丰富的话剧演员去共同完成,相信每个角色都将更加鲜活,更加有血有肉。”

《声临阿加莎》将曾经神秘的广播剧录制现场搬上舞台,配音演员如何进行声音创作,下雨、开车、走路这些形形色色的日常声音怎样被模拟出来,当观众走进剧场,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录音棚,大家都是戏中人……11月29日至30日由吴磊主演的现场广播剧《声临阿加莎》——《病人》与《老鼠》将在南京保利大剧院精彩上演,他期待大家来此感受这一神奇体验。

从幕后到台前,吴磊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对于参与《声临阿加莎》的每个人来说,这种全新表演形式是一种艺术的碰撞,更是一次历练和学习。希望年轻的配音演员和配音爱好者们,也不要一直待在棚里,一定要多去看看影视、话剧甚至戏曲演员们是如何塑造角色的。因为配音和表演息息相关,博采众长会让配音演员从台词功力到情感表达都取得很大提升。”

感谢配音,拓展人生的无限可能

从小就展露出配音天赋,大学毕业就凭借实力过关斩将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声线清新而富有磁性……吴磊自认是一个很幸运的、能够拾起传统配音行业老师们留下的能量的配音演员。一路走来有众多前辈护航,他也始终传承并遵循着前辈艺术家所坚守的传统。

“我几乎与所有还健在的配音老艺术家们合作过,比如丁建华、童自荣、乔榛、尚华、曹磊、苏秀、刘广宁、程晓桦、孙渝烽、戴学庐等众多配音界的前辈。他们在退休后仍不时回到上译厂担任导演或进行交流。”吴磊深感荣幸,能在初入行那个年代与这些老师们并肩作战,了解他们当年的配音历史,延续一代一代配音前辈所坚守的传统。“这些宝贵的合作经历,为一批和我年纪相仿配音演员指明了正确的艺术之路。对待译制片配音,我们尊重原片表演,不去做属于自己理念的过度修改。就创作而言,我们从剧本阶段就非常认真,希望以最佳方式和状态诠释角色。制作过程中,我们也会非常有耐心,力求完成一个无愧于观众的好作品。”

在配音艺术传统底蕴的滋养下,吴磊的每一步都走得认真而踏实,不骄也不躁。当被问及代表作时,他谦虚地表示很难选出所谓的代表作,正所谓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其实,我内心并没有那种非要演主角的欲望。也许是那个时代的环境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我进厂开始,就从未感受到那种争抢角色的氛围。生旦净末丑,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我从小就学习表演,也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更擅长或更适合完成的角色。因此,我一直致力于开发自己的潜力,探索自己在这个行业中的定位。我想知道,作为配音演员,我到底能够完成哪些类型的角色,所以我一直在尝试、在摸索。”

吴磊举例说:“一次是在一部电影中,我饰演了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配音结束后,导演老师对我说:‘你这次的角色完成得不错,声音有所塑造,与平时不太一样,你能调整声音,说明有想法,很好。’虽然老师没有过多夸赞,但这句话却让我明确了努力方向。另一次,我配音了一个只有不到十句台词的神父角色。其中有一句用了很低的声音,结果在配音鉴定环节,导演特别提到这句说配得好。简单的夸赞,就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角色的完成度上达到了很高水平。”

从业多年,吴磊一直认为配音就是一种表演,也打心底里感谢配音:“它让我所学的表演专业、台词等方面多年下来都没有荒废。感谢配音让我早年就认识了许多国际影星,近距离感受到他们的表演魅力和好莱坞电影的工艺标准。还结识了许多技术大咖,参与了电影的制作与后期工作,了解到国际级混音大师在混合录音时如何处理声音……假如我仅停留在舞台表演阶段,这些都将是无法触及的东西。感谢配音,拓展了我的无限可能,让我感到自己并未远离行业,而是越来越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文

视频:攸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