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里先是咯噔一下,慢慢又觉得他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甚至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毕竟同时代的佼佼者,现在很多都查无此人了。
刷到“王石代言某燕窝产品”的消息,心里先是咯噔一下,慢慢又觉得他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甚至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毕竟同时代的佼佼者,现在很多都查无此人了。
也让我想起以前在北京跑面试,当时还不懂得为什么见的几个不同公司(不同的娱乐公司)的领导们,每个人都把自己打扮的花里胡哨。
那些中老年男子,一个个手上盘着串,头发长长的,还给自己取了相当洋气的外国名字。
看到王石卖燕窝我突然明白了:是因为他们的肉体正在日渐衰老,他们也非常清楚每过一天,自己就会离死亡更近,而为了永葆青春或说让自己变得看上去显年轻,比如那些大公司的领导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很潮,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工作,让自己在面对更大的领导时心里是有底气的,因为娱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的,你的思想要跟得上甚至领先于当代年轻人,你才能为年轻人服务。(即便不能,但你的形象首先得说服领导你能)
另一方面,把自己打扮的很年轻,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催眠自己还很年轻的,没办法,因为你的肉体正在不断老去是一个事实。
所以我觉得一些博主对王石找了田朴珺的分析还是挺对的,就是他需要从比自己年轻很多的、有生猛活力的女人身上,感受到自己的年轻,这会让他感到自己离死亡还很远。
那么工作呢?
显然已经不是为了钱,多少年跻身于云巅,用屁股想想也知道,王石根本不缺钱。
甚至也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就是老了,还给自己找个事干。
找个事干,很重要的。
年轻时是指引自己的方向,通过做事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无限潜力。
中年时,有事做是普通人养家糊口的底气,逢年过节亲戚们追问起来也有个说法。
老年后,虽然我尚未老去,但我其实挺能理解那种吃喝不愁,只一日日闲着没事做的光景,说好听点是含饴弄孙的快乐,但本质就是在“等死”。
人对死亡即使拥有再多的了解和敬畏,也还是怕的。没有人不怕老,不怕死,只是不得不让自己学会从容。
在我看来,让自己跑起来,做点事,“动态”等死总比“静态”等死要好得多。
也没准王石是真的喜欢做这个呢,那就更好了。就像吴彦祖和王祖贤都没有仗着自己当过演员,实实在在的大红过就去教表演,一个教英语,一个做艾灸,既保全了自己的体面,又能从事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事。简直太棒了。
另外王石卖燕窝这件事,还给了我一个启发。
就是如今时代巨变,我们这代从小读着张爱玲的文字长大的人啊,其实早就该把那一句“出名要趁早”抛诸脑后了。
当年很是受这句话的荼毒,特别是从北京回来以后,失了做编剧的资源和渠道,有那么两三年吧,一想到自己这辈子跟编剧再也无缘,我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一整天都蔫蔫的。
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人不能因为早年没有实现的事,就去耽误自己一辈子,那才是真正的毁灭性打击。
特别是在看了最近大热的《苦尽柑来遇见你》,里面的主人公爱纯,从很小就立志做诗人,但是由于家境贫苦,爱纯的命运充满了波折,母亲去世后,她一度无家可归,人生是没什么选择的余地的。
跟自小就守护自己的、现实里并不存在的一个好男人结婚以后,全部的心思跟时间都用在照顾家庭和几个小孩上,孩子大了,她也老了,但爱纯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我特别感动的是,爱纯最后终于在70岁的时候成功出版了诗集!
所以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快慢,哪怕像我这样总是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拖垮的人,只要一点点努力,也还是有机会做到我想做的事,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并且一想到自己六七十岁,没准还在经营这个账号(如果那时公号还在我也还活着),然后你们也还在继续关注和阅读我的文字,我就好激动啊。
所以,答应我,哪怕七十岁也不要放弃自己,好吗?
来源:念的影像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