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发现张廷玉真的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在乾隆朝似乎有些晚节不保,请问如何评价这个人?摘要:结局大为不同,张廷玉成了“三朝元老”。而和珅同样是奋力推举了嘉庆,无奈嘉庆上台,和珅便落了个“上吊”的命运。两人所处背景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纵有相似之处,命运却是截然相反。这中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不是历史中的几句话能写清楚的。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说张廷玉是“奸臣”。
张廷玉、和珅是极力当差、能力出众,忠心为主、处事机灵的一类人。
人无完人,在政敌眼中,你碰了我的蛋糕,自然是敌人,我看不惯你的为人处世,也成不了朋友。要说贪墨和结党,位极人臣者几乎没人能做到清清白白。
结局大为不同,张廷玉成了“三朝元老”。而和珅同样是奋力推举了嘉庆,无奈嘉庆上台,和珅便落了个“上吊”的命运。两人所处背景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纵有相似之处,命运却是截然相反。这中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不是历史中的几句话能写清楚的。
有一点,张廷玉是清楚的,在贪这个字上,他与和珅意见不同。《雍正王朝》中有个细节,便是年羹尧从四川回来述职给张廷玉带了天麻、橘子等,张廷玉为母亲留下来天麻,其他的退回了,并给年羹尧回礼了。而《乾隆王朝》中也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颇身,有人给和珅送礼,和珅大概是这么说的:他原本也不想收,但考虑到送礼人的情义和面子,不收也是不妥,便收下了。
康熙第一次起了废太子之心,是热河行宫内胤礽和郑春华偷情被皇上逮个正着,加上之前对太子的种种失望堆积,当爹的怒了。
怒归怒,其实康熙还是不忍心废太子的,或者说还没有下定废太子的决心,一方面是他仍对太子抱有希望,疼爱之情作祟希望他能改正,另一方面他看到风雨欲来时儿子们已经开始的蠢蠢欲动,废太子之举无疑会引起儿子们的奋力拼杀,亲兄弟间出现“你死我活”的场景,是老父亲不愿看到的。
此刻,康熙和张廷玉有一段关于“儿子”的谈话,也是这段谈话让张廷玉猜到皇上并不想真的废掉胤礽。于是,大张旗鼓的投票选举太子之时,张廷玉拒绝了佟国维和马齐的拉拢,他独自上了一道密折,举荐的是胤礽。
邬思道替老四和老十三也分别写了一道密折,举荐的也是胤礽为太子。胤禛和胤祥本就是太子一党,合情合理,给父亲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张廷玉和邬思道猜到了康熙的心思,于是,张廷玉成了三朝元老,邬思道促成了胤禛成了雍正皇帝。
别人拉帮结派,弟兄们争的你死我活,但张廷玉和邬思道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是谁导演这场戏?是咱们伟大的康熙皇帝自导自演呢。
有能力的人自古都不少,但能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并遵循内心在遇到困难时依然坚持走下去却是很难。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又多少人走着走着就变了。
至于晚节不保,在历史长河中、在政治舞台上,太常见了,位极人臣又能功成身退的屈指可数。
来源:董小董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