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啊!历史老人总是最公道的:党和社会主义最热情的歌手刘绍棠,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他高兴不能合眼,妻子曾彩美更是高兴得合不上嘴。是啊,二十二年了!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二年啊!刘绍棠回来了。神童作家回来了!这消息震动了文坛。亲戚、朋友、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的信件和电报
刘绍棠的传奇人生(续)
闲话刘绍棠(中)
郑建山
四
啊!历史老人总是最公道的:党和社会主义最热情的歌手刘绍棠,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他高兴不能合眼,妻子曾彩美更是高兴得合不上嘴。是啊,二十二年了!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二年啊!刘绍棠回来了。神童作家回来了!这消息震动了文坛。亲戚、朋友、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的信件和电报像雪片一样飞进北京府右街光明胡同四十五号,飞到了团中央、《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王蒙、邓友梅、从维熙青年时期等老友齐聚北京,互诉衷肠。他们重新登上文坛。
八十年代是中国出大作家出大作品的伟大时代,思想解放,文艺繁荣,百花齐放。刘绍棠也加入其中。各大刊物纷纷约稿,他也夜以继日进行创作。“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目看,花开二度春”。 他除了将他那三篇长篇小说整理的片段发表以外,还发表了《含羞草》《地母》《燕子声声里》《藏珍楼》《起来行》《芳草满天涯》《十步香草》《峨眉》《头顶着高粱花的孩子》等十几篇作品。仅1979年他就发表了50多万字。但动静不大。绍棠有些疑惑;一次聚会,作家王蒙指着《地母》诙谐地说:“你写不了政治性太强的作品,这个题材应该我来写,你还是写你的运河、小船、月亮、布谷鸟……田园牧歌吧”
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他想起看望孙犁大师时,孙犁对他提出的三点意见:一、不要再骄傲,二、不要赶浪头,三、要保持自己的风格。是啊,我和目前活跃于文坛的五十年代的伙伴们相比?王蒙写干部,友梅写市井,维熙写“大墙”,这都是他们的强项啊!而我呢,“有生四十五年,倒有三十一二年是在农村度过……而且就是在我们儒林村;我怎么和他们比呢?怎么办呢?对,我难以耕耘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但是经营家乡的9.6平方公里,我就有优势了。儒林村谁家的大事小情上下三辈能瞒得了我吗?深挖“一口井”,“查户口”,搞鲁迅先生所说的乡土文学,我不就转弱为强,劣势化为优势了吗?他想起了家乡那父老乡亲们,眼前浮现出童年时的情景:打鸟、摸鱼、掏螃蟹、偷瓜、过家家、认方块字、花兜兜、滚喜床……满河滩野跑,村前村后、田野河边、渡头路口,欢蹦乱跳地嬉戏。”这不就是翩若惊鸿的望日莲吗 ?何大学问呢?一丈青大娘呢?还有柳罐斗、吉老称、郑端午、云遮月、荷妞、郑整儿、豆叶黄、花鞋杜四……这些人物原型在他脑海里沸腾起来,集聚起来,活生生冶炼出一个“我”来,他激动了,灵光一闪,写出了振奋人心的《蒲柳人家》。
《蒲柳人家》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轰动,那时,我正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我的同学刘书彰捧着1980年第三期的《十月》杂志激动地大喊“神童!真乃神童!…”,随后,他指着小说第一句话赞叹“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的扣儿”。“嘿嘿,拴贼的扣儿……拴贼的扣儿,他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不知这哥们为什么对这句话感兴趣。这哥们是东北人,后来读了中戏的研究生。现在这哥们儿在东北文化圈里也是人物。
作家、评论家对这篇小说更是大加赞赏。作家王蒙竟然跑到刘绍棠家登门祝贺;“那激动之情和狂喜状态,烧得我热血沸腾。(刘绍棠)”
秦兆阳更是热情洋溢,他在给刘绍棠的一封信中写道:“拜读你的《蒲柳人家》(是友梅同志介绍我看的)非常高兴。我真正了解你,可以说是从这篇作品开始的。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气派的正确的路子(当然,也并不是说唯一)。《当代》明年改双月刊,并需要提高质量,迫切希望你为《当代》写个中篇或短篇,迫切需要像你这样“路子”的作品,请你无论如何给予支持”。
老前辈周扬更是内疚:“我过去对刘绍棠并不了解,听信了一些谣传,看了他的《蒲柳人家》,我承认过去对他估计低了。”“刘绍棠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作家了,他的语言功力是过得硬的。我曾给他造成多年的痛苦和侮辱,是很对不起他的。”
作家、学者鲍昌呢,见绍棠的《蒲柳人家》更是高兴,并进行热情的评论。说作品的特点,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而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性格是小说的艺术生命。凡真正的艺术小说,应以人物性格为核心,根据人物性格内在的发展逻辑,来构成真实而独特的故事。只有做到这一点,作品才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和思考。像梅里美的《嘉尔曼》、高尔基的《马卡尔.费德拉》、鲁迅的《阿q正传》、孙犁的《铁木前传》,都是这种作品。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也具有这个特征。”“乍一看去,你会眼花缭乱,不知它的主题是什么。然而,你会被它的内容所吸引,进入他描写的生活,同小说的人物一同苦恼,一同欢乐;你还会品味出一种田园诗式的一种优美的韵味,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只有当你认真思考之后,你才会发现,《蒲柳人家》的主题是在讴歌作者的故乡,讴歌故乡的风土人情之美。而这种主题思想是含蓄的、隐涩的。它不表现为能被人立刻悟出的概念,而表现为能使人留恋故乡、思念童年的情绪体验里。这是《蒲柳人家》的又一项成功,它完全符合古人说的’诗贵含蓄’的要领。”他赞叹道:“我敢断定,《蒲柳人家》的写作,是作者故乡生活的‘烂熟于心’,然后喷涌而出,浑然天成的。这是刘绍棠现实主义深化的标志,是他的作品重新溢放出的泥土芳香”。
评论家唐挚赞美蒲柳人家是一幅非常生动的风俗画。“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听到北运河淙淙的流水声,呼吸着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饱览着北运河两岸恬美秀丽的风光,而且也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作者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从生活风习到人物内心,都熟悉得有如熟悉自己的指纹。’……“在当前有些作者不从生活出发,不从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却十分热衷编造离奇的、矫饰的不自然的情节,追逐那种决不能激起人们美好情感的陈腐的、庸俗的情调的时候,这部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人神情目爽。作品独特的艺术角度,富于诗情的抒情笔法,鲜明生动的的人物个性,以及语言的性格化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都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优秀中篇小说。” (《漫评《蒲柳人家》
刘绍棠成功了,刘绍棠有了重大突破,刘绍棠在文学创作上又跨上一个新台阶,同辈作家为他的成就欢欣鼓舞,文学新人对他肃然起敬。 《蒲柳人家》震撼了文坛。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把《蒲柳人家》看了一遍。仍然被深深的震撼。我想, 如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青枝绿叶》催生神童作家的出现,那么八十年代的《蒲柳人家》不就是这位神童作家献给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大厦的一块基石吗?
刘绍棠成功了,他像开了挂一样,在四年的时间里,发表了27部中篇小说。除《蒲柳人家》外,有《芳年》《两草一心》《二度梅》《鹧鸪天》《渔火》《瓜棚柳巷》《花街》《草莽》《荇水荷风》《蒲剑》《鹊桥儿女》《狼烟》《小荷才露尖尖角》《绿杨堤》《柳伞》《花天锦地》《吃青杏季节》《村姑》《烟村四五家》《年年柳色》《乡风》《青藤巷插曲》《虎头牌坊》《莲房村人》《凉月如眉挂柳湾》等……这些中篇小说“从内容上来看,上始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东北运河儿女所经历的重重苦难和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下至新时期以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改天换地的不朽业绩,都在绍棠的笔下熠熠生辉。在当代作家中,也许还没有谁能像刘绍棠这样,通过一系列的优美的中篇小说,把京东北运河(也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农村)七十年的历史,如此完整地一幕一幕真实而深刻的表现出来。……从艺术上看绍棠全面地富有独特地继承和发展了以孙犁同志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他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全力以赴在表现、讴歌真、善、美的感情上,孜孜不倦地奋斗着,探索着。人物性格独特,鲜明 ,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非常浓郁,语言生动、活泼、含蓄、优美、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和音乐性。博览绍棠全部中篇小说,人们有一个突出的感觉: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乡风水色,美的文学语言。难怪我国当代第一流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对刘绍棠小说作了这样的评价,‘阅读欣赏刘绍棠的小说,就好比坐在各种名贵佳肴样样俱全的盛大宴会的餐桌旁边。每样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道从何处下筷子才好。’ 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这是何等快慰的事!”(郑恩波)刘绍棠自己对这二十七部中篇小说作了这样的总结:“这些中篇小说构成了我的乡土文学创作的根基,也形成了我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刘绍棠笑了,文友们笑了,广大读者也笑了…… 是啊,在当今文坛上,还有谁像刘绍棠不顾当时哪些五花八门的文艺理论,不追时髦,进行韧性的战斗,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五
刘绍棠的创作震撼了文坛,这也为自己引来了了麻烦;什么麻烦呢?上级领导要提拔他到领导岗位。那位说了,这不是好事吗?你怎么还一惊一乍的?嗨,这看您怎么说了;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好事;可对刘绍棠就不一样了。您想,他从小就接触官场,他能不知道官场哪些事吗?官场哪些勾心斗角,他能不了解吗?就他的性格,就他那口无遮拦,就他那心地善良,他能在官场混吗?他连个小组长也当不了啊!他给老上级胡耀邦写信,诉说自己的苦衷。“从政不如从文,在朝不如在野”。他要当一个响当当的职业文人。随后,刘绍棠开始了宏伟的建设创作体系的工程,开始了他“一口气写出十二部长篇” 的规划。咱们先说《春草》吧,《春草》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通州为背景,描写了北运河河畔的潞河学院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成立了春草社,出版《春草》周刊,最终投入共产党和孙中山掀起的大革命浪潮。《狼烟》呢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新一代青年与日伪势力开展了坚决的斗争,收编绿林武装,并迎接即将到来的八路军的故事。《地火》以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延芳淀农民和通州城内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地主武装进行斗争的悲壮历程。
三部曲分别谱写了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北运河一带的人民(农民、大学生、知识分子等)为保卫家乡,与敌人抗争的英雄之歌,承载着三段关于历史、关于战争、关于民族情感与民族凝聚力的记忆,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绍棠老师从自己的叙事视角,以情节与细节,讲述北运河沿岸人民的抗争史,小说作品充满了清新淳朴的格调,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三部小说,虽然写得是烽火连天的年代故事,却没有设么惊险曲折的故事。不过我仿佛看到了周文彬和小白龙白乙化的影子。可以这样说,这三部“特殊时期”的作品,采取了武戏文唱的手法,对刘绍棠的全部创作,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京门脸子》是新时期以来刘绍棠长篇小说的开篇之作。小说的内容,更是绍棠老师深挖“一口井”的写照。“一出北京城圈儿,直到四十里外的北运河边,都叫京门脸子。”《京门脸子》的主要场景为京东北运河畔的鱼菱村,以“我”的传奇经历作为故事线索,从解放前后的艰难生活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谷老茬子、谷玉桃、跳嫂等众多栩栩如生的父老乡亲的形象,在文本中杂糅了自己作为知名作家在动荡年代的特殊经历。小说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生活,讴歌了运河两岸淳朴、善良、扶危济困的优秀品质。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自然激起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这篇小说最大特点是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写法,由六部中篇小说连接而成。
《豆棚瓜架雨如丝》,是绍棠老师最喜欢的作品。题目呢摘引的是王渔洋咏《聊斋志异》的诗句:“豆棚瓜下雨如丝,姑妄言之姑听之……”此书以京东农民老虎跳与师妹花藕娘的炙热曲折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绘解放前后数十年间运河滩上动乱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尚美、道德美、心灵美。老虎跳,既是传奇式英雄,又是现实里普通人物、其形象有着多重历史内涵,他历尽人世沧桑,却始终不改初心。作品曲折的情节,明丽的画面,纯真的感情,优美的语言,经过作家心灵的酿制,升发出荡人心神的力量。这是对古老运河的深情眷恋,是对多灾多难运河的不平回忆,也是对苦难中不失赤子真情的运河儿女的慨叹和褒扬。
《敬柳亭说书》是刘绍棠对评书艺术和评书艺人的寄情言志之作。它分为两条线索,一条可谓“讲古”——说书,讲的是日本占领通州时期,大盗关省三潜入通州,刺杀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主席、大汉奸殷汝耕,不幸被设下圈套抓捕。武林豪杰金钟罩、龙抬头拔刀相助设法营救的故事;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共产党和八路军战士,却把一群爱国的武林豪杰,绿林好汉、妓女戏子、落难文人、旧军官等直接放到历史舞台,演出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大剧。为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谱写出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一条可谓为“述今”,讲的是故事的来源以及发生在新时代农村的故事。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整部小说舒缓有致、跌宕起伏。
《这个年月》讲述的是老虎跳的干儿子、柳湾村出生的地方志学者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命出任实验县的书记,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与斗争,进取与挫折,欢乐与苦恼,展现了一幅当代京郊农村生活的图景。这部作品是绍棠老师对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光怪陆离的怪现象的思考,也是乡土文学创作如何写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作品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刘绍棠说:“……《这个年月》所有描写和表现,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立此存照。书中所描写的腐败官僚和他们的儿女,都是我熟知的人,因此,我情不自禁地笔下留情。希望他们改好。……唉,绍棠老师还是太天真了,这样的人能改好吗?
《野婚》的主要场景为京东北运河畔的鱼菱村。作品以刘四梦同金裹银儿、小戏子的`“野婚”为线索,从解放前 金裹银儿和小戏子分别阴差阳错与刘四梦签订婚约开始,一直写到三 人从中年渐入晚境,经历了种种人事和是非,又见证了新一代年轻人 的新的“野婚”。 全书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通州乡村风俗画,生动地刻画了一系 列血肉丰满、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在主角命运的大起大落之间,写 尽了人间冷暖,也写出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十步香草》写的是杨桂子,武黑翠、贾香河等几位传奇村妇非凡离奇荒诞的爱情故事。从这既平常又典型的妇女遭遇中,使我们看到三十年来北运河农村的急剧变幻的政治风云和世俗人情,我们仿佛听到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化结构裂变的声响。
《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描写的是京东北运河边鱼菱村和豆棚村里发生的哀乐故事,讲述了刘黑锅与小红兜肚儿,刘龙蛋与张三姑、花满枝,刘金秧与谷双秀、花红果,豆棚村刘家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刘绍棠的笔下,北运河的农村是一片神奇且充满野性活力的土地,生活在这里的运河儿女们,敢爱敢恨,快意恩仇,尤其是众多的女性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体现了艺术创造之美。这篇小说是刘绍棠一部纪念性作品。在这篇小说写到四分之三时,绍棠突发重病,瘫痪掉“半壁江山”(半身不遂),病稍一稳定,他就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记住自己的年龄,要赶快做。”他补齐了这篇小说。接着就写了《孤村》和《村妇》
《孤村》是绍棠老师写了两年的长篇小说。两年间换了几个名字“最后我确定为《孤村》;不但为了显示乡土文学特色,而且是借陆游的诗以明志。陆游诗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正是我病残之后心境写照。”“哀默大于心死。我不悲观,不绝望,不满足,不守成,不疲软;活着就要活个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孤村》讲述的是发生在京东北运河边鱼菱村、南腰眼、牛背村的故事。 歌咏运河之美,人性之美。在这篇小说中,他同样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属于人物自己的性格、语言、神态,每一个人物都不重复,都是特殊的那一个。
《村妇.锅伙》是《村妇》两部曲的首部,时代跨度为晚清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小说故事从刘家锅伙的年轻族长汉根开始,他偷抢运河对岸的玉儿成亲,生下儿子金童。金童长大后自称“刘二皇叔”,这位胡汉交融的产儿刚烈豪爽,他正是《锅伙》中着重描写的一位人物。刘二皇叔又养育了儿子刘金榜,金榜不像父亲那样勇猛,是个文弱书生的形象,生死关头却显出祖上的刚烈遗风,在抗战时期的混乱局势中去世,留下了儿子狗嫌儿。狗嫌儿的学名叫刘儒林,他正是《村妇》第二部的主人公。《村妇.锅伙》写了刘家三代人在北运河畔的生活历程,语言幽默诙谐,又充满深情。《村妇·荆钗》是《村妇》两部曲的第二部,全书主要讲述了刘家第四代人牛蒡的故事.牛蒡的小名叫狗嫌儿,学名叫刘儒林,他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北运河畔乡村.他从小就有文才,长大后先后进入潞河中学和燕京大学读书,并成为一名作家....《村妇》本来计划 写三卷本,后来只完成一卷,这是非常可惜的。 这十二部长篇小说,足以告慰耀邦同志的在天之灵吧?
绍棠老师曾对自己的作品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摆渡口》最能表现我少年时代的创作特色。《地火》是我遭到22年政治迫害中创作的纪念品。《碧桃》是我对父老乡亲的感恩戴德之作。《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草莽》《荇水荷风》《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五家》是我倡导和致力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也因此而奠定了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野婚》是我建立个人乡土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们不但是“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而且是“城乡结合,今夕交叉,自然成趣,雅俗共赏”。(1987年10月6日,在回答《世界文学大辞典》编辑部的信函提问)这些作品,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呈现了美的世界。“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 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 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这是我的朋友、著名的研究刘绍棠专家郑恩波给予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试想,如果刘绍棠真的当了什么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他会有现在的成就吗?还有什么神童作家大运河之子吗?恐怕早就成为郭沫若先生所讥笑的“三十岁的庸人,四十岁的老而不死”了。不是吗?
来源:王博生人人门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