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网红"甲亢哥"(真实身份为某外籍短视频博主)的中国行引发热议。他在镜头前高调示爱中国,声称"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但私下却被曝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表截然相反的言论,甚至嘲讽中国粉丝"太好骗"。这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让"双面人"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外国博主的"双面人"现象:吃饭砸锅的流量游戏
引言:李美越事件引发的争议
近日,网红"甲亢哥"(真实身份为某外籍短视频博主)的中国行引发热议。他在镜头前高调示爱中国,声称"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但私下却被曝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表截然相反的言论,甚至嘲讽中国粉丝"太好骗"。这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让"双面人"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事实上,类似的外国博主并不少见。他们在中国互联网上扮演"中国通""爱华人士",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但在海外平台却换一副面孔,甚至迎合西方偏见。那么,这些"双面人"博主到底有多少?他们为何能长期存在?又该如何让这种虚假人设失去市场?
---
一、"双面人"博主的类型与分布
1. "财富密码型":靠吹捧中国收割流量
这类博主深谙中国互联网的"财富密码",擅长用夸张的赞美博取好感,比如:
- "中国太安全了!比我的国家好100倍!"
- "中国人太热情了,我爱中国!"
- "西方媒体都在骗人,中国才是真正的天堂!"
他们的视频往往充满戏剧性表演,比如"第一次吃中国美食震惊到哭""中国高铁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一旦回到本国社交媒体或接受外媒采访,他们可能会说:"这只是为了赚钱,中国人就喜欢听这个。"
典型代表:某美国博主在中国平台狂吹"中国治安世界第一",但在推特上却抱怨"中国监控太多,毫无隐私"。
布赛道:生活类、美食类、文化对比类短视频。
2. "阴阳人型":表面中立,实则暗讽
这类博主不会直接攻击中国,但会在"客观分析"的包装下夹带私货,比如:
- "中国发展很快,但……(暗示代价是牺牲自由)"
- "中国人很勤劳,但……(暗示是被迫内卷)"
- "中国政府效率高,但……(暗示是威权体制的结果)"
他们的言论看似平衡,实则迎合西方观众的刻板印象,同时又能在中国平台安全存活。
典型代表:某欧洲博主在B站做"中国城市探访",表面夸赞基建,但镜头刻意聚焦破旧小巷,配文"光鲜背后的另一面"。
分布赛道:社会观察、政治经济分析类内容。
3. "反串黑型":假装爱华,实则高级黑
最危险的一类,他们伪装成"中国粉丝",但实际目的是制造争议,比如:
- 刻意夸大中国网友的极端言论,截图发到外网,制造"中国网民狂热"的假象。
- 假装支持中国政策,但用极端方式表达,让正常支持者被污名化(如"战狼式表演")。
- 故意发表"低级红"言论(如"中国应该统治世界"),然后让外媒拿去当"中国威胁论"的证据。
典型代表:某澳洲博主在微博高调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但在外网发帖:"看,中国人就是这么容易被煽动。"
分布赛道:国际政治、两岸议题、民族情绪相关领域。
---
二、"双面人"为何能长期存在?
1. 平台算法偏爱"冲突性内容"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更倾向于情绪化、对立性强的内容。一个外国人大夸中国,或者"理性批判"中国,都能引发激烈讨论,从而获得更高流量。
2. 部分粉丝的"慕洋心理"与"讨好型心态"
- "外国人都说中国好,说明我们真的强":这种心态让一些网友对外国博主的吹捧毫无抵抗力。
- "他是外国人,肯定更客观":盲目信任外国博主的"第三方视角",忽视其可能的话术操控。
3. 商业利益的驱动
- 广告主偏爱"跨文化内容":品牌认为外国博主能帮助产品"国际化",愿意高价合作。
- 海外反华势力的暗中支持:某些NGO或媒体会资助"双面人"博主,让他们收集中国网络舆情。
---
三、如何让"双面人"失去市场?
1. 平台应加强身份审核
- 要求外国博主实名认证,并关联海外社交账号。
- 对频繁切换话术的账号进行限流或封禁。
2. 粉丝需提高媒介素养
- 不要盲目相信"外国人的赞美",学会辨别表演性内容。
- 对极端吹捧或贬低的言论保持警惕,多查证博主的背景。
3. 鼓励真实、多元的外国博主
并非所有外国博主都是"双面人",也有很多真诚分享在华生活的人。我们应该支持那些:
- 不刻意讨好,也不恶意抹黑,客观记录真实中国的人。
- 愿意深入中国社会,而非仅仅靠"财富密码"吸粉的人。
---
结论:别让爱国流量成为"双面人"的提款机
"双面人"博主的存在,不仅欺骗了中国观众,也损害了中外民间交流的信任基础。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平台加强监管,也需要观众理性辨别,更需要对真正友好的国际创作者给予支持。
只有当"吃饭砸锅"的行为无法获利时,"双面人"才会真正失去市场。
来源:谦哥商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