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微短剧从“现象级爆发”到“可持续生态”的进阶之路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01 00:55 4

摘要:3月28日下午,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产业”论坛在成都召开。在这场以“千行百业入‘剧’来”为主题的行业对话中,来自行业管理机构、平台、制作机构、学术界的代表共同勾勒出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图谱。

导读

3月28日下午,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产业”论坛在成都召开。在这场以“千行百业入‘剧’来”为主题的行业对话中,来自行业管理机构、平台、制作机构、学术界的代表共同勾勒出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图谱。

近年,微短剧以其“短、频、快”、轻量化、强互动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现象级业态,也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大会核心的议题之一,受到了行业各领域的关注和多维度的探讨。

一、政策驱动微短剧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微短剧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级主管部门通过强化导向和健全扶持机制,构建了一整套从创作到传播,从生产到生态的全链条发展和保障体系,形成引领微短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2025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开展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以六大创作计划促进微短剧市场高质量发展,明确要求微短剧要与电商、文旅、普法等各行业深度对接,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的协同联动,促进微短剧在更大范围赋能千行百业。本次论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发布“视听中国”系列“新文化新使命”征集展示创作活动优秀作品并启动“视听赋能,短剧强农”乡村微短剧创作活动,这正彰显了微短剧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巨大潜能。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任宁启介绍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乡村微短剧融合融媒大力量计划”等多项微短剧发展举措,并认为乡村微短剧的创作对于推动农业和农村文化的繁荣,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认为,现在千行百业都在拥抱微短剧,实质上构成了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当各行各业都在用微短剧讲故事的时候,不仅为创作端提供了“有意思、有底蕴、有创意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实践反哺内容创新,从而形成突破行业创作惯性的驱动力。

北京市作为全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高地,一直高度重视微短剧这一年轻业态的发展,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韩新星介绍了北京局通过内容精品化、科技赋能和生态培育三大举措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并在“横屏、竖屏,都要水平;长短平台,都要精品”这一要求指引下,通过大视听机制、追光计划和专项基金扶持,推出近百部优秀微短剧,实现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良性循环。西安市通过多方位的产业支持,以及包括立项、拍摄等在内的全流程服务保障,成为微短剧拍摄的热门选择,微短剧集群正在激发产业“乘法效应”。成都也通过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成为微短剧产业生态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二、叙事创新推动创作与传播升维

微短剧的创作与传播正经历从“流量驱动”向“价值引领”的转型,而叙事创新成为这一进程的关键。在有限的时长内,如何实现高效叙事、情感共鸣与思想表达,成为此次论坛的重要话题。

第一,要拓展题材领域和表现深度,从“爽感制造”升级到“时代大主题”和“社会工笔画”。

微短剧的叙事创新首先体现在题材的多元化突破,虽然市场仍有大量套路化内容,但行业已开始向更具社会价值与人文深度的方向探索。乐力提出,微短剧要承载真善美的价值,要以小切口映射好时代大主题。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介绍科普短剧《守护好你的钱袋子》,通过金融诈骗案例实现知识传播与叙事张力的平衡,证明社会议题、科学精神等均可成为优质创作母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刘天池指出:“当前短剧表演过于符号化,需让角色鲜活而非脸谱化。”演员朱时茂以自身实践为例,讲到微短剧需在极短时间内塑造鲜明人物,但应避免套路化叙事。从题材拓宽到角色深化,微短剧正在摆脱单一爽感依赖,向更具现实关怀与艺术深度的叙事升维。

第二,要提升叙事效率,从“循序渐进”“起承转合”到“精准引爆”。

微短剧的时长限制要求叙事高度凝练,传统影视的“娓娓道来”的逻辑被重构,转而追求“直击嗨点”的情感共振。刘天池也认为,微短剧节奏快而“有序”,快而“有趣”,快而“有料”的关键在于“精准”,人物个性表现精准、情节设置精准、情绪表达精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程樯提出,短剧创作要做“减法”,尤其在意义内涵传达上,要“价值承载”但不要“价值过载”,否则过犹不及。他们的观点为创作者在短剧的创作提供精准有效的实践方向。

第三,要拥抱竖屏美学,从“大屏”到“小屏”,从“观看”到“参与”。

竖屏不仅是技术适配,更催生了独立的视听语言与交互叙事可能。刘天池分析,竖屏镜头需重构表演逻辑,纵深调度与面部微表情都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思维。乐力认为,微短剧爆款从选题上要符合真善美,在叙事上要有微短剧的节奏感,在制作上要遵循竖屏美学的方法论,比如互动性就是竖屏美学的突出的特征。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负责人周裘则强调,微短剧创作既有特殊性,也符合与长剧相同的创作规律,微短剧没有绝对市场型和绝对口碑型的创作分野,只要踏实搞创作,坚持长期主义,就能实现市场和口碑双赢。

三、技术突破带来行业发展新范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制作等创新技术不仅重构了微短剧生产流程,更催生了全新的内容形态与商业模式,微短剧行业正经历由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

第一,制作流程智能化,创作效率指数化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微短剧的剧本创作、场景生成、后期制作等核心环节,成为降本增效的主要动力。韩新星指出,《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境之劈波斩浪》等剧通过AIGC技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周裘介绍了通过AIGC技术构建《山海经》异兽宇宙,突破传统特效成本限制,将实现行业品质的新高度。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认为,AI本质上是解决了效率问题,自己过去一天只能看一个剧本,而借助AI助手,现在半天就可以完成五到十个本子。

第二,传播方式精准化,数据算法重构用户触达。

大数据与智能推荐系统推动微短剧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投放”,实现流量与收益的最大化。抖音集团副总裁张辅评提到,免费短剧结合广告分账机制,通过数据算法实现了用户精准覆盖和内容定向推送,这不仅降低了推广成本,更显著提高了用户体验。于轲也表示,目前百度正围绕自有APP大生态搭建微短剧小生态,目前每天短剧用户的DAU已超过4000万,这一庞大数字正是依靠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精准捕捉观众喜好、实现内容精准投放的结果。

第三,表现形式多元化,突破传统创作“结界”。

虚拟制片、数字人等技术突破传统影视拍摄的物理、人员限制,拓展了微短剧的叙事边界。陕文投艺达影视总经理出品人制片人贾轶群介绍,陕文投正在打造自己的数字人,未来将出现在长剧、电影、微短剧,甚至线下的各类场景,将成为一个IP。周裘也表示,芒果现在重点打造的赛道之一就是“芒幻”,将重点发力虚拟现实相关创作。

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日渐完善

第一,商业模式正在经历从单一付费分账向多元化变现的转型。

一是免费模式(IAA)逐渐成为主流。张辅评指出,红果短剧采用“内容免费+广告分发”模式,显著降低了投流成本,延长了短剧生命周期,推动行业从“拼流量”向“拼内容”升级。二是品牌定制剧成为新增长点。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介绍无论像韩束、肯德基、谷雨这样的消费品品牌,还是像天猫、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平台都在大规模微短剧的投放计划。巨量引擎金文乐提到,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微短剧现在已经取代电视的生态位,成为新增的巨量流量池。而且,品牌方不再局限于流量投放,而是深度参与内容共创,如文旅短剧、电商短剧等,形成“短剧+品牌+电商”的闭环变现路径。

第二,IP开发已成为微短剧内容供给的主要驱动力。

长短剧可以联动开发。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负责人曾映雪提出,比如可以考虑把《香蜜沉沉烬如霜》这样的优质长剧IP在叙事上精简为200分钟的短剧,或者在拍长剧的同时套拍短剧,都可以成为短剧IP开发的新模式。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认为在做大剧IP的短剧转化时,一定要能识别出来这个IP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在保留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做优化、创新和删减,兼顾好原著粉的情怀和新观众的口味。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认为,短剧的小体量和快速生产特性使其更有机会去创新,甚至试错,从而成为孵化IP的试验场。贾轶群则指出,短剧的系列化开发,如陕文投正在打造“陕西文化”IP,这不仅能形成规模效应,还能助力文旅、非遗等相关产业的持续推广。

第三,在地化创作、跨产业联动,构建立体多维生态系统。

微短剧正成为连接区域经济与多元产业的纽带,文旅融合是最典型的实践。无论是《家里家外》《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川味微短剧,还是《大唐小吃货》等剧传递出的西安风味,这些地方特色浓郁的短剧创作,实际上构建了差异化竞争的产业格局,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避免了短剧红海的同质化竞争,同时也形成了微短剧创作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系统嫁接,实现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和韧性。此外,短剧与科普、短剧与惠农等等各行各业的破壁交融,使得短剧成为社会生活的“超级连接器”,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来源:碧海青天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