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悲情,其实是爽片——专属于80、90年代,机会、陷阱遍地有年代的爽片。
叶童的成就,配不上她的才华。
以她的演技,她本该拥有更响的名声,更厚、更重的作品库。
可惜她演员生涯的最高光时刻,基本停在了1995。
叶童那年32,出演了截至目前,她最后一个超分量电影女主。
《和平饭店》里的邵小曼。
《和平饭店》本是出男人戏。
男主是孤胆英雄,本领高强,隐入尘烟。
不慕功名利禄,只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满腔大慈大悲心,都错付予中山狼。
最终落得出师虽捷身仍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下场。
盖世豪侠周润发,就这么混着漫天黄沙,幻化成上古传奇。
传统港式英雄叙事,讲究一个大丈夫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是男观众们想象中的自己。
看着悲情,其实是爽片——专属于80、90年代,机会、陷阱遍地有年代的爽片。
现在不太见得到了。
电影最大的功能,是补齐现实的漏洞,模拟出一个理想状态。
人们花钱买电影票,去交换一份穿破人事纷扰后的纯爱、纯美、纯善、纯崇拜……
看电影,其实是在看希望。
所有影视作品,凡达到商业量级的,内核都是爽片。
1995年,观众们需要的爽点,是千帆过尽,超然出世。
因为现实里,大家都在忙入世,忙挣钱,忙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搏累了,想缓一缓,就去看场电影。进入一个不存在的完美世界,得到片刻的超脱和淡泊。
现在没人拍那种爽片了。
没人还幻想阶级跃升,逆天改命。现在的人比较认命。
当要稳定、不要拼搏,成为时代主流,观众需要的爽点,反而是积极入世。
所以现在的男女主,都得做生意、斗亲戚、封侯拜相、当霸总。
霸总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永远爱护20、30、50岁的我。
电影的两个不同时代,方向相反,本质一样,都是缺啥补啥。
90年代,电影消费大户,还是男观众——那会儿男人挣钱多,挣钱的男人多。
香港电影向来让市场做主,谁买票谁说了算。所以得想方设法,讨好男观众。
男人想象中的自己,是高大威猛周润发。
男人想象中的女人,要么圣母,要么荡妇。
港娱黄金时代,票房高的片子,女主大体都这两个型。
所以很可惜,大多数女明星,美则美矣,职业成就并不高。
她们只是在扮男人需要的象征符号。
叶童和别人不一样,她能让单薄的符号动起来。
她是活生生的。
《和平饭店》里,虽然周润发是绝对中心,但因为人设过于完美,发哥还自觉承担男人们的时尚icon任务,需时时保持风度翩翩……
让角色少了缺口,也就少了意思。
《和平饭店》里最抢眼的是叶童。哪怕她的角色有点讨厌。
叶童演的邵小曼,先是荡妇,后是圣母。还动不动就坏事儿,阻碍男主拔剑的速度——
涵盖了男人们能想象的女人的全部样子。
原剧本里的邵小曼,不见得像后来电影拍得那样丰满。
演员的功力就体现在这里,给虚拟的假人,披上肉身,注入灵魂。
要想灵魂吸引人,就得来点“想不到你是这种人”。
一种内娱不会写的高级魅力——反差感。
叶童演荡妇阶段时,并不颠七倒八,投怀送抱。
虽然也穿紧身旗袍,搽大红嘴唇,披大波浪。
形象已经够浓艳,就不需要再抛媚眼,或往男人身上赖,来证明她没脸没皮滚刀肉。
演勾引周润发戏份时,叶童始终带股孩子气。
撒谎时挺笃定,沉浸自编自导的小剧本里,随地戏中戏。
难过、委屈、愤恨、迷惘……各式情态应有尽有。
每当邵小曼上的时候,台词、配乐、镜头的推拉摇移,都带出一股调侃味道。
导演在向观众透露她很可疑的信号。
邵小曼的演技比不上叶童,很快被周润发拆穿。
面对周润发,叶童的状态,从满嘴跑火车,变成了赖皮、害怕、假装不怕。
后来索性撕破脸皮,硬碰硬,你越推开我,我越要霸王硬上弓。
硬擒他的下三路,但他不为所动。发哥已经超越人性,以至于擦边镜头都不像擦边,像两个人在打综合格斗。
一个高度标签化的女人,叶童竟然能演出那么多层次。
初出场是老江湖、风尘客,再后来是笨贼、无赖……
一层套一层,吸引你往下看,看她还有什么花样,她到底为何要这样。
后得男主拯救,拜倒在他西装裤下,她升级成了圣母,甘为男人义无反顾。
要按观众预期,顺撇演,此时她该回归正统贤妻良母,周身散发纯爱光环。
但叶童偏不。
她最后奔向男主,赴汤蹈火那刻,气质比做荡妇时还莽、还粗野。
到此,邵小曼这条人物线完成闭环——她成了一个真正的江湖中人。
叶童靠邵小曼,提名了当年金像奖最佳女主。
没拿奖,输给了《女人四十》里的萧芳芳。
不算冤枉,《女人四十》的女主,在文学性上高出很多。
叶童演得再精彩,也没法弥补角色的先天不足。
说到底,邵小曼还是传统雄性片里的刻板符号,为了衬托周润发英雄末路的陪衬。
整个港娱黄金期,留给女演员发挥自主性的角色,实在太少太少。
也是从1995年开始,香港电影票房锐减,正式步入衰退期。
等到叶童40岁,已经碰不到《女人四十》同等质感的电影。
空有一身好本领,无用武之地。
一个人的职业成就,无法脱离她所处的时代。
天时地利,别人的看法和选择,都比个人努不努力,实力高低重要得多。
所有教你三步做成一个项目、霸总、大女主的内容,都是庞氏骗局。
比电影还电影,纯属虚构,供人做梦。
说到底,它是个运气问题,不在于你是什么人,在于你遇到了什么人。
成功学不值得研究。
但好在还有比成功更成功的事情。
比如叶童在《浪姐6》一公前说的这句:
“和自己友好地过下去。”
叶童在《浪姐》上说的好几句话,都比《浪姐》专门写的文案更浪姐:
“人生不是跟别人比较,而是友好地和自己过下去。”
“如果真的不再找你了,那就不找你喽。”
“20岁,我拿了人生第一个女主角奖,那时候有人说,叶童的起点很高,可是我知道我就是懵懵懂懂,不够智慧也不够勇敢的女孩……
今年我62岁,我的皱纹和白头发都变多了,可这都是我爱笑和我智慧的痕迹。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62岁的叶童,又翻红了。
这次就不光是个运气问题了。
人到最后,拼的是人格底色。
下一篇,讲讲叶童“和自己友好地过下去”的故事。
来源:黙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