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宝、情怀、撕标签,“浪姐”IP第六年还能如何开启“她叙事”?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1 00:10 3

摘要:作为一档自带话题度的综艺,节目还未上线便因各种选人、路透频频登上热搜。网传嘉宾名单刷新一版又一版,观众的猜测与讨论不断,最终,30位姐姐在“没有天花板”的海边开启舞台。

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一公舞台结束,在6小时体量撑起的时长与内容“马拉松式首更”之后,《乘风2025》已经开播一周多。

作为一档自带话题度的综艺,节目还未上线便因各种选人、路透频频登上热搜。网传嘉宾名单刷新一版又一版,观众的猜测与讨论不断,最终,30位姐姐在“没有天花板”的海边开启舞台。

“浪姐IP”行至第六年,选人局限,规则、舞美等创新的难度也在增加。跨界嘉宾相聚舞台,这档以“30+”女性为定位的节目也在领域背景、年龄跨度等层面进行着延展。

《乘风2025》的故事启程,关于赛制设置、表演编排以及嘉宾表现的讨论也在持续升温。

浪姐的舞台上,除了演出魅力之外,姐姐们的自我表达、成长交友、选择等同样是观众持续关注的焦点。

时代记忆、圈层效应

多元视角下的“押宝前奏”

初舞台后,“芒果押宝”又登热搜,网友投出李晟“断层第一”,牵动一众《新还珠格格》观众的回忆浮现,剧集重映获收视第一。

浪姐的故事往往与集体记忆相关,新还珠的观众中有不少00后群体,Z世代观众正在成为综艺话题传播的重要主力军。

而伴随观众对初舞台投票,另一部剧集《花非花雾非雾》中“骄傲的叶凡”“枯叶蝶”等相关话题也在不断发酵。

各大社媒端对李晟剧内剧外CP的考古也在持续中,张睿李晟古早CP“复活”、李佳航超话给李晟投票,连带李佳航在《爱情公寓》中饰张伟一角色的“专业团队”表情包频繁出现在浪姐相关话题评论区。

从美依礼芽、王心凌等人的初舞台引发关注度倾斜,到新还珠“小燕子”用一首《当》唤醒观众记忆,浪姐的“爆”似乎一直带有一些不可预测性。

但肯定的是,从第一季节目到如今,在小圈层、不同时代记忆中寻找观众共鸣点,“情怀局”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初舞台中,王珞丹、叶童、吴宣仪、张小婉、祝绪丹获Super A,随后一公选曲“整活”,主持人谭薇作为唯一获得3A的姐姐,在组队时遇冷;《珊瑚海》旋律响起时,镜头切向侯佩岑……

单从嘉宾背景来看,本季节目的人员多元性有可看之处。

有叶童、邓萃雯、陈德容、倪虹洁等经典影视作品演员,宋妍霏、吴宣仪、李艺彤等唱跳型偶像,王珞丹、江一燕、何泓姗等从年轻化到熟龄化均有代表作品的演员,有一定音乐类选秀节目背景的黄英、蒋一侨、VaVa,还有已经事业转型的如曹颖。

比较特别的是,本季节目邀请到了乌克兰职业coser卡琳娜的加盟,进行一次“次元破壁”;旅行博主房琪加盟,并与节目合作撰写片头文案。

管乐、张小婉从喜综出圈来到舞台,而“院人”罗予彤加盟也收到不少粉丝投票支持,或许凭借小圈层内容、强粉丝粘性,也能嘉宾与节目带来一定稳定的流量与关注。

“选人”有看点,那舞台呢?

近期,叶童三公唱跳《跳楼机》的排练视频受关注,用老牌艺人与新兴流行曲目的搭配烘托“碰撞感”,似乎已是浪姐选曲的常见操作。

“情怀+反差”是舞台吸睛的一大杀手锏,曾经龚琳娜与美依礼芽合作的《花海》成为一大出圈舞台,但舞台情感效果难以复刻。

尤其是当现下流行音乐、甚至是不少抖音神曲开始进入选曲库,又将进一步与姐姐们的演绎、个人特质相融,而在新鲜感之外,也同样会面临一定的争议。

一公舞台结束,相较于前几季来说,本季一公的整体感觉是略显“平淡”——尽管姐姐们的表现都各有特色,但整体上缺乏让人非常眼前一亮的演绎。

侯佩岑组《爱的就是你》获高票,吴宣仪、宋妍霏两组对决,王蓉淘汰引热议……歌曲情感起伏、组合表演的观赏性、内容情感共情点,似乎都离爆款舞台还差一点点火候。

回顾已有赛制,《乘风2025》的初舞台以A到Super A对表演评级,一公组成十个三人团;户外录制是本季节目比较突出的一个创新点,海边舞台呼应本季主题“三十而历,天地她行”,但在展现自由、开阔的同时,缺少灯光舞美的加持,营造舞台氛围似乎也有了一些局限性。

伴随彩色烟花,一公海边的自然景观为舞台增添了别致的视觉感,增大了空间感然而海边大风、高温等对工作人员、嘉宾们来说应该都有不少挑战性,同时,没有室内灯光布景等支撑,打造舞台视觉的差异化也具有一定难度。

据悉,二公的录制地点在云南昆明石林,而之后的公演舞台也会在不同地域变化,可以期待各地自然景观与舞台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如何在户外场景中平衡视觉呈现与表演氛围,或许是节目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两周节目播出后,笔者对《乘风2023》的另一观感是:专业Vocal占比太少了。

两期舞台更多强调的是互动感和氛围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舞台感染力及情绪价值的认可,但在缺少高水准Vocal撑场的情况下,歌曲定调会有难度,一些情感渲染力也会相对弱化。

精湛技巧是重要加分项,当非专业的跨界嘉宾成为浪姐主体,唱演舞台的故事感或将能弥补一部分技巧的不足。

比如初舞台中,倪虹洁、张小婉向已故的亲人歌唱,虽不是专业歌手,但还是带来了一定的情感渲染力;一公中,《野人》《平凡之路》《逆光白》等舞台也凭跨界嘉宾组合等吸引一定关注度。

姐姐们对舞台的理解和投入,以及表演本身的感染力和共情力,对于打动观众来说会越来越重要。

期待未来的公演舞台中,节目可以进一步挖掘姐姐们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共鸣点,呈现嘉宾技巧上的进步,或是她们在情绪表达、舞台表现力、团队合作上的成长与突破。

更重要的还是,为观众带来真正有冲击力、有记忆点的舞台。

从浪姐IP

聊聊舞台前后的女性故事

浪姐的舞台,向来不只有唱跳。

节目以竞技的形式呈现女性成长与蜕变,从第一季播出到现在,《兰花草》《大碗宽面》《小雨》等舞台出圈,宁静曾经一句“只想拿第一”登上热搜,不少观众直呼敢说,而几季节目以来,姐姐们鲜明的个性、自信的态度也在给予大众力量。

浪姐的竞演机制指向最后的“成团”,但节目中关于“成团”的概念也在悄然变化着。

从艺人角度看,相比传统选秀节目,浪姐并不只是为了推出一支限定女团姐姐们大多已经拥有稳定事业,即便没有成团,也有各自的发展方向。

从观众角度看,强粉丝粘性群体会对胜负结果关注更多,而更多大众看过程多于结果,节目里的故事性成长性或许会比最后的名次更具吸引力。

相较于传统女团的长线运营,浪姐的成团更像是一个“仪式”。

成团后的商业活动、团综等内容往往只是短期项目,难以形成持续的团体效应。节目播出期间,舞台“回忆杀”、组队“团魂”,或是姐姐之间“CP感”出圈等,同样容易成为观众热议和关注的焦点。

《乘风2025》一公组队、排练同样伴随着拉扯与选择,小婉管乐“解绑”,王蓉、陈德容团队冲突,房琪因合作矛盾崩溃落泪等。

冲突、和解、分歧、共识是群体类竞演综艺中的重要叙事,噱头之外,表达自我、倾听他人亦是核心。

综艺市场本就是女性主导,5年前,《乘风破浪的姐姐1》带着一种打破关于年龄刻板印象的宣言现身,成为夏日的现象级爆款。

之后每一季节目,姐姐们在唱跳方面的突破、练习室与舞台对比等总被网友盘来盘去,浪姐的成长式叙事传达着“自信和勇敢,与年龄无关”的理念。

而在舞台之外,浪姐的“后浪”效应同样显著——嘉宾遇见翻红机遇,或是积累的关注度,转化为更多元的事业机会。

但另一方面,舞台类综艺IP的本质还是要有“好的内容”,对于一档已经走过多季的综艺来说,观众期待度的阈值会逐步升高,这意味着节目需要不断寻找突破口,好的内容基底仍是重中之重。

浪姐第六年,掌声与争议同在,观众期待舞台高光的出现,亦期待每年上半年,伴随这档女性IP的回归,屏内外可以发生共鸣——当我们脱离了传统语境中的“年轻”,该如何从舞台群像中,找到如何定义自我、探索未知、勇敢表达的情感联结。

主编:罗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