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福州市新增1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祖杰名列其中。这对于近三十年来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咏春拳的郑祖杰来说,无疑是最欣慰的收获。
拍过央视电视剧
成为李小龙扮演者的替身
在巴黎奥运会现场表演……
来自福州的他,有功夫!
一身武艺,并非朝夕之功
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
长期习武岁月的磨砺
让咏春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祖杰
从最初的功夫少年
成长为咏春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国际舞台的咏春使者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福州市新增1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祖杰名列其中。这对于近三十年来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咏春拳的郑祖杰来说,无疑是最欣慰的收获。
与咏春结缘:
师承名家,参演热播剧集
20世纪70年代
李小龙几乎成为
世界各地华人的英雄
1977年出生于侨乡福清的郑祖杰
也是李小龙功夫电影的忠实影迷
“福清尚武,包括我的叔叔、表哥在内,家族里很多男性亲属都会点功夫。耳濡目染之下,再加上咏春拳宗师李小龙热,让我从小就对练武有着浓厚的兴趣。”郑祖杰一直觉得是家乡的武学土壤为自己种下了“咏春梦”。
成年后,郑祖杰入读
福建省警察学院
在那里尽情发挥对武术的热爱
“当时接触到很多擒拿格斗技巧,但我总觉得这些功夫都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我想学习一种能洗涤心灵、强健体魄,具有深刻哲理的真功夫。”郑祖杰说。
契机发生在1998年,郑祖杰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咏春拳第七代传人、英籍华人郑忠大师从英国回到福州。郑祖杰数次写信向郑忠表达自己习武的心志。郑忠被其诚意感动,同意见郑祖杰一面。此后,为学习咏春拳,郑祖杰开始了福州、长乐两地奔波的生活。经过大半年的考察,郑忠正式收郑祖杰为徒。拜师仪式上,郑祖杰成为第八代“指”字辈弟子,自此与咏春血脉相连。
李小龙学习咏春拳出身,咏春二字和实战始终紧密相联。在系统学习咏春拳后,郑祖杰了解到,咏春拳巧妙地利用了人体力学、杠杆结构等原理,追求快稳准狠,擅长以弱胜强。历史上,咏春拳还可以在战马上使用,为保家卫国、匡扶正义而生。
2008年央视开拍连续剧《李小龙传奇》,郑忠获邀出任该剧咏春拳总顾问,郑祖杰和其他弟子也参加了该剧的制作和演出。因为郑祖杰的身高与李小龙扮演者陈国坤相似,因此郑祖杰还担任了陈国坤的替身。他的一招一式,令导演及陈国坤赞不绝口,直夸“出神入化”。
这部根据李小龙生平改编的50集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引发强烈反响。《叶问》《一代宗师》……自此以后,以咏春拳为背景的功夫电影接连上映,借着这股影视剧的“东风”,郑祖杰决定助力福建咏春拳申遗。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福建咏春拳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12月,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推动非遗进校园,郑祖杰更是不遗余力。2015年,郑祖杰从咏春拳的经典拳式中提炼出8个动作,配上音乐,编排成适合学生练习的“咏春操”。依托这套操,从幼儿园到高校,郑祖杰致力于推广“咏春进校园”。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咏春拳青少年传承示范基地相继在福州一些小学、中学落地,下一步将向高校推广。
“传承是阶梯式的循序渐进,要手把手从一点一滴开始。”郑祖杰说。进学校、进警营、进企业、进部队……如今,经郑祖杰指导培训的习练者上万人,遍布各行各业。
“咏春有三套拳法,第一套叫小念头,第二套叫寻桥,第三套叫标月指。这三套拳本身就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体系。”习武多年,郑祖杰已经在心中对咏春的拳理有了深刻而系统的领悟。在他看来,咏春拳不仅是一门技法,更是一套与自己对话、与世界相处的哲学。
全球传授咏春:
跨海传武,巧遇同门师兄
咏春拳流播海外由来已久
早在20世纪60年代
咏春拳就已漂洋过海
在许多国家传播开来
两位传奇性的代表人物
李小龙、叶问
让咏春拳名扬四海、家喻户晓
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祖杰在推动咏春国际交流方面用力甚多,他也成为咏春拳的全球传播使者,每年都到国外出访交流,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马耳他、白俄罗斯、斯里兰卡……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都留下他和弟子们传授咏春拳的身影。如今,咏春拳已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奥委会在巴黎设立“中国之家”,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一位身着传统练功服的中国武者,以行云流水的拳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法国警察驻足凝视,荷兰拳师击节赞叹,俄罗斯青年慕名而来……那位武者正是郑祖杰,他将咏春拳快劲准狠、甩手直冲的功夫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征服了无数现场观众。
“咏春拳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功夫之一,在国外深受欢迎,对于全球咏春爱好者而言,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武学精髓,更超越了武术的范畴,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文化纽带。”郑祖杰表示。
咏春无国界。去巴黎之前,郑祖杰先后到访白俄罗斯、荷兰、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每到一个地方,都接触到数量众多的咏春拳习练者。在荷兰海牙,他与当地咏春拳协会首席教练埃里克·巴斯特拉切磋拳法,后者18岁迷上咏春,如今已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德国街头,白发苍苍的塞巴斯蒂安·克斯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他因李小龙电影结缘咏春,苦练十八载……这些习练者对咏春的着迷,不禁让郑祖杰想起2018年的马耳他之行,短短两周时间,他深入居民社区、军营驻地,下至8岁的孩子,上至80岁老人,先后接受培训的400余人,都成了咏春拳的“粉丝”,不少人萌生了到中国学习咏春拳的梦想。
更令郑祖杰惊喜的是,他的师父郑忠早年在欧洲开设数十家武馆,培养逾万弟子,如今这些“咏春火种”已成燎原之势——欧洲咏春拳总会(EWTO)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咏春拳协会,高峰时期旗下武馆近万家,会员近百万。这次欧洲之行,对郑祖杰而言也是一次“寻桥”之旅。欧洲咏春拳总会的创始人简基富原来与他师出同门,都是郑忠的弟子。
在德国的海滨城市基尔,郑祖杰寻访到了欧洲的同门师兄简基富。20世纪60年代,郑祖杰的师父郑忠在英国伦敦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咏春武馆,彼时,年龄仅比郑忠小一岁的简基富凭借对咏春拳的执着与热爱,最终感动了师父郑忠,拜入郑忠门下,成为欧洲的第一批咏春拳习练者之一。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
但郑祖杰和简基富
像阔别已久的兄弟一般
热烈地拥抱在了一起
共同的话题一下子
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他们聊起师父郑忠
交流习拳心得
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我们有着同一个师父,相隔万里,几十年没有见过面,第一次见面就如同亲兄弟。”谈及此次会面,郑祖杰感慨道。分别之际,简基富送给郑祖杰一本自己毕生习练咏春心得的书,扉页上题词“Tomybrother”(给我的兄弟)。如今,这本书被郑祖杰珍藏于三坊七巷咏春文化展示中心的展厅里,成为纪念师兄情谊的最好见证。“他原本计划去年12月来中国,
没想11月25日
因为一场流感离世,
走的时候79岁。”
郑祖杰说:
“如果没有那次欧洲之行,
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没有交集。”
弘扬咏春文化:
组织世界大赛,筹拍纪录电影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海外传武
郑祖杰将咏春拳的魅力
播撒向世界各地
让这一发源自福清南少林的古老武学
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
如今,咏春拳的全球习练者超千万人,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让全球习练者都知道咏春拳的祖庭在福清南少林,身为福清人的郑祖杰除了走出去,还想到请进来。他立志邀请广大海外咏春拳习练者来到中国,来到福清,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福州风采、咏春魅力。
福清是千年古邑、三福之地,也是南少林文化和咏春拳的发源地。300多年前,五枚师太在福清南少林创立了咏春拳。在郑祖杰的大力推动下,2024年4月,规模空前的首届世界南少林咏春拳大赛在福清启动,大赛在全球设六大赛区,一直持续至当年8月,吸引30余国近千名武者竞技。决赛中不同肤色的选手以武会友,尽显“守中止戈”的咏春武学哲思。首届世界南少林咏春拳大赛还同期举办了“咏春传承与国际合作交流会”,习练者一起分享他们与咏春之间的故事。
“五枚师太当年开创的咏春门派和拳种,如今成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人群之间交流的桥梁。”谈及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郑祖杰说,“我们通过咏春拳这一文化纽带,连接中外,沟通世界,增进彼此认同”。
身为非遗咏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祖杰坦言自己重任在肩,背负“三大使命”。光耀咏春祖庭,让人们铭记并推崇咏春的起源地,这是使命之一。“我还有两个使命,一个是申请咏春拳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世界认可咏春;另一个是构建一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承生态体系。”郑祖杰说。
起心动念,必有行动。如今,郑祖杰正在筹拍一部咏春拳纪录片,他请来北京的一个拍摄团队一起合作。2024年的欧洲之行,这个纪录片团队也跟随郑祖杰,用镜头记录下他在欧洲会友、传武的精彩过程。这部纪录片还要通过镜头,讲述从李小龙、叶问,到郑忠、郑祖杰等一代又一代咏春武者的故事,讲述咏春拳在全球的传承与弘扬。
郑祖杰坦言,拍摄纪录片是个很庞大、很耗时的工程,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虽然有很大的资金压力,但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对每个人来说,能够认识自己的使命,其实是一种幸福。咏春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有丰富的哲学内涵,通过这样一种武学,能激发内在的原动力,找到真实的自己,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曲折,并且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三坊七巷到欧洲各地
从编排咏春操到拍摄纪录片
郑祖杰以拳为媒、以武会友
不仅传授招式
更传递“净化人心、止戈为武”的
文化精神
正如他所期许的
“让咏春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
在这条传承之路上
每一次抱拳礼敬、每一段跨国师徒情
皆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
生动注脚
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林玉和 钱嘉宜 叶诚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林学晨
审核 申哲
监制 黄戎杰 黄而海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