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的赵露思,为何不值得同情?《小小的勇气》告诉你答案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3-31 21:25 2

摘要:脱离现实的言行节目中,赵露思面对贫困山区儿童的艰辛生活时,不仅未表现出同情,反而用“很酷”形容孩子们攀爬悬崖采松茸的危险行为,并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学艺术”“有没有拍过艺术照”,完全忽视贫困家庭的经济局限。这种将个人生活经验强加于他人的态度,被批为“精英视角的

“ 你的富贵我未曾参与,你的悲伤也不必分享给我”

这是网友对赵露思最真实的评价。

按理说,之前赵露思的路人缘也没有这么差,在她生病的时候,许多网友还在惋惜,为她发声,希望她可以好起来。然后这次路人缘却崩了。

通过一次的综艺,看得出来,为何网友对她的态度,发生改变。具体争议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何不食肉糜”式的精英傲慢:缺乏共情与认知偏差

脱离现实的言行
节目中,赵露思面对贫困山区儿童的艰辛生活时,不仅未表现出同情,反而用“很酷”形容孩子们攀爬悬崖采松茸的危险行为,并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学艺术”“有没有拍过艺术照”,完全忽视贫困家庭的经济局限。这种将个人生活经验强加于他人的态度,被批为“精英视角的俯视”。

对底层困境的误读
在与非遗传承人互动时,她指责老人“自私,不传手艺”,却未意识到年轻人因收入低不愿学习的现实困境。此外,她在村民面前抱怨“拍戏连轴转30小时好累”“看病看烦了”,对比村民月收入不足千元的窘境,显得讽刺且缺乏同理心。

经济地位悬殊的对比
节目中,赵露思对村民报价15元的土特产砍价至10元,而她一条广告收入可达百万。这种收入差距下的“杀价”行为,进一步凸显了明星与普通人的鸿沟。

二、病痛人设的过度营销:从“同情”到“反感”

抑郁症标签的滥用
赵露思团队长期以“抑郁症”作为营销点,试图通过《小小的勇气》展现“脆弱与治愈”。然而,她在节目中频繁诉苦(如“每日仅睡2小时”“身体濒临崩溃”),甚至在贫困村民面前强调自己的心理痛苦,被批“用他人的困境衬托自身不幸”。网友直言:“明星的‘208万眼泪’浇不灭普通人的怒火”。

公众对“卖惨”的逆反心理
尽管赵露思声称因抑郁症暂停工作,但节目拍摄期间她状态看似良好,被质疑“病情真实性”。此外,团队持续购买热搜的行为加剧了观众的疲劳感,认为她将疾病作为流量工具。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加班到脑雾只能硬扛,明星脑雾了有团队伺候着上热搜”。

三、公益综艺的定位割裂:形式大于实质

公益初衷的质疑
节目宣称“零片酬纯公益”,却以赵露思的个人经历为核心,甚至出现她要求山区儿童帮忙搭建帐篷、在破旧院落中谈论“治愈之路”等争议场景,被指“消费苦难”和“特权展示”。观众认为,真正的公益应聚焦弱势群体需求,而非明星的自我标榜。

剪辑与公关的失败
节目组删除争议片段(如指责非遗老人“自私”)后,未对事件澄清,反而被质疑“先炒作后灭火”。这种处理方式进一步削弱了公益的纯粹性,使观众认为节目本质是“黑红营销”。

总结:公众对明星责任的期待

赵露思的争议反映了公众对明星参与公益的核心诉求:真诚与共情。明星若无法放下优越感、真正理解底层困境,其公益行为只会被视为“作秀”。正如网友所言:“公益不是明星洗白人设的工具,而是需要俯身倾听的桥梁”。赵露思若想挽回口碑,需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对公益的真诚投入,而非依赖“卖惨”或流量炒作。

来源:影视老物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