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自我神化,观众才是“终极班主”,张伯鑫过于高估自己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31 18:15 3

摘要:当张伯鑫的名字频繁与“自负”“人设崩塌”等标签挂钩时,这位相声演员的争议背后,实则折射出一个更深刻的行业命题——在流量与传统的夹缝中,艺术家的“自我认知”如何成为生存的关键?

在相声这门“江湖气”十足的传统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如同一场微妙的“权力博弈”:观众捧你是情分,损你是本分。

当张伯鑫的名字频繁与“自负”“人设崩塌”等标签挂钩时,这位相声演员的争议背后,实则折射出一个更深刻的行业命题——在流量与传统的夹缝中,艺术家的“自我认知”如何成为生存的关键?

张伯鑫的舞台形象始终带着一股“舍我其谁”的锋芒。他曾在访谈中直言“我的相声是给懂行的人听的”,在综艺节目里对同行点评时毫不掩饰优越感,甚至面对观众质疑时以“你们不懂艺术”回应。

这种强烈的自我表达,一度被粉丝解读为“真性情”“有风骨”,但近年来,公众舆论却悄然转向——他的“自信”逐渐被贴上“自负”“傲慢”的标签。

究其根本,问题不在于张伯鑫是否真有才华(事实上他的基本功确实扎实),而在于他始终将“自我”凌驾于观众与行业规则之上。

相声艺术的核心是“逗乐观众”,而非“教育观众”。当演员开始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定义“什么是好相声”,甚至将观众反馈视为“外行聒噪”时,这场表演便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

传统相声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观众是衣食父母”。

侯宝林大师即便在成名后,仍坚持每天去茶馆观察观众反应;郭德纲在德云社初期,能精准捕捉市井百姓的笑点,甚至将“自嘲”作为与观众拉近距离的利器。

这些成功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理:相声演员的“自我”必须服务于观众的“共情”。

反观张伯鑫,他的“狂”恰恰打破了这种平衡。

他试图用个人审美取代大众趣味,用艺术家的身份架起与观众之间的高墙。这种错位的自我认知,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网友可以接受演员有棱角,却无法容忍“被俯视”。

当一个演员被贴上“看不起观众的标签时,他的每一次演出、每一句调侃,都可能被解读为“阴阳怪气”,最终导致人设的彻底崩坏。

张伯鑫的困境,也是许多传统艺人在新媒体时代的共同挑战。为了在信息爆炸中突围,“立人设”成为捷径。张伯鑫团队或许认为,“狂生”的形象能快速制造记忆点,却低估了观众的解构能力——在人人皆可发声的互联网上,缺乏根基的“狂”极易被转化为“装”。

更致命的是,这种“自我神话”的叙事与相声的草根基因背道而驰。郭德纲的“非著名相声演员”自谦、岳云鹏的“怂萌”人设之所以成功,本质是主动放低姿态,与观众达成“情感同盟”。

而张伯鑫的“狂”,却在无形中将自己推向观众的对立面,甚至被贴上“背叛相声精神”的标签。

张伯鑫的案例绝非个例。从某京剧名家怒斥年轻观众“不懂戏”,到某民乐演奏家嘲讽流行文化“低俗”,许多传统艺术从业者都陷入过“孤芳自赏”的陷阱。要打破这一困局,或许需要三重觉醒:

1. 艺术敬畏心:真正的大师从不轻视观众。梅兰芳为研究观众心理,会混在人群中观察反应;马三立的相声之所以雅俗共赏,源于他对市井生活的深刻洞察。

2. 时代感知力:年轻观众并非“不懂传统”,而是反感“爹味说教”。用脱口秀的互动思维重构相声包袱,用短视频的节奏激活传统段子,或许比固守“曲高和寡”更明智。

3. 自我祛魅:艺术家可以有个性,但不能有“优越感”。张云雷将相声与流行音乐结合,金霏陈曦用“吐槽大会”式语言翻新传统相声,证明“接地气”不等于“低级”。

张伯鑫的“狂”,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传统艺术转型中的集体焦虑:当行业光环消退,艺术家该如何安放自我?答案或许藏在那条最朴素的真理里——观众的笑声,才是对“角儿”最大的加冕。

与其在自我神话中孤军奋战,不如回到那片滋生相声的江湖烟火中。毕竟,真正的“腕儿”,从不需要自己搭台。

来源:老生常常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