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浪姐》,突然理解了当年那么红过的王珞丹,后来为什么会没戏拍。同类型的白百何出现,挤占了她的赛道和市场肯定是一个原因,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看《浪姐》,突然理解了当年那么红过的王珞丹,后来为什么会没戏拍。同类型的白百何出现,挤占了她的赛道和市场肯定是一个原因,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说真的,我还蛮喜欢《浪姐》里的王珞丹,落落大方,就算被不懂事的曹颖追问“有没有人认错你和白百何”,她也没有甩脸,而是笑着婉拒“知道要生气就别问了”。
既给了自己台阶下,又给对方留了脸面。
但也是从这儿开始,我感觉王珞丹这些年其实“变”了一个人。
记得早年面对媒体“是否因撞脸白百何而尴尬”的提问,王珞丹曾直言:“她可能更尴尬,因为不是我像她。”
跟她早年演的那些剧一样,王珞丹“劲劲儿”的,虽然有点讲话不给别人留情面,可那个骄傲的劲儿头,她身上是独一无二的。
不过坏处也很明显,直率到多次“因情商低”败坏了路人缘。
但这就是王珞丹的个人气质啊,且看她早年饰演的富家女米莱、叛逆少女钱小样,哪个不是嘴J人欠——不得不承认,很多角色之所以出彩,她身上一定是有着与演员自身相契合的部分。
甚至说演员根本不是在演,而是呈现自己也没错。
就像当年很多人都记住了马伊琍饰演的夏琳,但是我对王珞丹饰演的米莱一直都印象深刻。
可能是因为“情商低”,导致王珞丹在现实里吃了太多亏,后来她就学会了收敛锋芒——也不得不收敛,当初那么瞧不上白百何,可谁能想到对方凭借2011年的《失恋33天》迅速崛起,以更亲民更市井化的表演风格征服了观众。
而两人也因长相神似、赛道重叠,被资本和观众反复比较,谁看了不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
白百何风头正劲的那些年,王珞丹彻底查无此人。
但她沉寂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小妞市场”原本就很狭窄,说实话这个赛道的确容不下太多的人。
不像古偶,只要你长得美、有一定的观众辨识度就有戏拍,现实题材本就难。
古偶疯狂大火的那些年,“小妞电影”是越来越鲜有人看。白百何后期不也一样,面临转型困难,即便偶有一两部影视剧出圈,也是哑火之前的短暂续命。
比如她跟张颂文合拍的《清明上河图》就没啥水花。
所以说,被困在“角色类型”(叛逆少女模板里)的王珞丹,事业沉寂也是早晚的事,只不过白百何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
而历史又是何其相似,白百何后来因为“一指禅”被迫中断事业,使得资本与市场这才又想起了王珞丹。
......
其实王珞丹现在这样挺好的。
她学会了收敛锋芒,我特别喜欢她在初舞台的表演,一首朴树《New Boy》被她唱得清新又自然,打架子鼓时那股“谁与争锋”的小劲儿又不小心流露了出来,平静中带点炸裂,观感好极了。
而一公表演时,她又那么的温柔亲民,跟两个队员彼此团结,共同努力,最终在演出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甚至没想过她可以那么感性,她说以往在剧组都是自己照顾别人,可是就在她刚上台时唱了第一句,站在后面的队友竟然用手轻轻拍了她的背,那一刻她仿佛被注入力量,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相比从前的王珞丹,现在的王珞丹更让我觉得舒服。
她有分寸,识大体。时而温柔感性,时而酷飒拽姐。
最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在变松弛的同时,没有丢掉自己的心气——这种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一个演员或说所有人来说太重要了。
在过去,她为了打破束缚,尝试各种类型的转型,越失败,越较劲,最后把自己绷得紧紧的。
可是现在,她学会了在“真实”与“自我”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努力也令她打开了事业的新局面。
最近几年鲜少在荧幕前看到她,是因为她转去了幕后,开始参与独立电影创作。
来《浪姐》当然是抱着想要翻红的决心,但能看到她的坦然,她是真的在享受这个舞台,我觉得这才是翻红的前提。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个节目不能助她翻红,看到此刻王珞丹的状态,也很难有人不喜欢现在的她。
王珞丹让我看到: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绩是人之常情,但在意不是纠结拧巴,不是揪着自己的头发在原地起飞,而是学会放手。
学会与自我和解,接受现实,敢于袒露真实的自我。
当你不跟别人比较,而只是充分享受做自己,你就一定会乐在其中并且得到真正的进步。
撕破身上的标签,这条路王珞丹努力了十几年,如今是越来越好。
祝福她。
来源:念的影像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