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娱乐圈炸出一则猛料:新人演员柯淳在剧组创下一天拍摄62场戏的惊人纪录,直接把《奇葩说》辩手傅首尔惊得发微博直呼"这是现实版永动机吗?"。根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柯淳从早上6点化妆到凌晨2点收工,全程只啃了两个面包,在古装戏服里闷出的汗把鞋子都浸透了。
最近娱乐圈炸出一则猛料:新人演员柯淳在剧组创下一天拍摄62场戏的惊人纪录,直接把《奇葩说》辩手傅首尔惊得发微博直呼"这是现实版永动机吗?"。根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柯淳从早上6点化妆到凌晨2点收工,全程只啃了两个面包,在古装戏服里闷出的汗把鞋子都浸透了。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热议。有剧组灯光师留言"这相当于普通演员好几天的工作量",业内人士爆料现在横店确实存在"按场次算钱"的畸形规则。而傅首尔随后补充的"这不是努力,是自残"更是把话题推上热搜前三。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柯淳本人凌晨3点发博回应:"年轻就是要拼,机会不等人"。
说实话,看到这条新闻我后背直发凉。咱们先来算笔账:62场戏按每场平均15分钟有效拍摄计算,相当于连续15个小时高强度表演。这还不算换装转场、灯光调试、导演说戏的时间。注意这还是古装戏!顶着几十斤的头套戏服,在38度高温里吊威亚、摔打滚爬,别说新人演员,就是成龙大哥这么折腾都够呛。
但更可怕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整个行业对这种"自残式努力"的默认。现在某些剧组把"轧戏"当荣誉勋章,把"连轴转"当敬业标准。我认识的特约演员说过大实话:"现在剧组招人直接问'能不能连续工作18小时',你要是犹豫,后面200个群演等着顶替"。资本方算盘打得精明:用最短时间拍最多内容,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正在制造集体焦虑。前几天某选秀节目里,练习生发着39度高烧还在练舞,弹幕居然飘过"这才叫专业精神"的称赞。就像傅首尔说的,当拼命被捧上神坛,普通人的正常付出就会显得"不够努力"。更魔幻的是,现在连粉丝都在攀比"我家哥哥吊威亚不用替身""我家姐姐生理期泡冰水"——这哪是追星?分明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集体发作!
但问题在于,这种透支式努力真的值得吗?去年某流量小生片场晕倒送医,诊断出心肌炎;前年知名女星连续轧三部戏导致面部神经麻痹。医学专家早就警告,长期睡眠不足会引发免疫力崩盘,过度疲劳更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当我们为"62场戏"惊叹时,有没有想过这可能埋下多少健康隐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内卷正在改写成功的定义。十年前演员拼的是演技,现在比的是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产出最多内容。就像快餐店比拼出餐速度,质量反而成了次要选项。某资深制片人私下吐槽:"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就像按了快进键,眼里只有'完成'没有'完美'"。当行业陷入"以量取胜"的恶性循环,最终买单的还是观众——看看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剧"就懂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杠:"年轻时不拼什么时候拼?"但真正的努力不该是拿命换钱。看看刘德华,入行四十年依然保持每天8小时睡眠;周迅接戏宁缺毋滥,为角色能准备大半年。这些常青树艺人用事实证明:可持续的努力比爆发式的拼命更重要。反观那些靠透支身体博出位的,往往像流星划过——耀眼,但转瞬即逝。
柯淳事件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娱乐圈乃至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当"拼命"成为生存标配,当"休息"被污名化为偷懒,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成功的标准?真正的行业进步,不该建立在压榨个体健康的基础上。就像网友说的:"我们敬佩努力,但拒绝被绑架。"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有一天,你的老板要求你每天工作18小时,你会为了"前途"咬牙硬撑,还是勇敢说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记住,没有任何工作值得以命相搏,活得久才是真正的赢家。
来源:Soleusair舒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