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在开播前并不被看好的剧集,最终却凭借着逆袭的口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在影视圈里,低开高走的现象并不罕见。
许多在开播前并不被看好的剧集,最终却凭借着逆袭的口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然而,为何这些剧在最初会不被看好呢?
原因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演员与角色不匹配、故事情节老套乏味,又或是对经典作品的魔改等等。
而今天小五要聊的这部剧,可以说是把这三个坑全给踩了个遍——
《念无双》
《念无双》自打开播以来,就仿佛陷入了一个舆论的漩涡之中。
这部由唐嫣、刘学义领衔主演的古装仙侠剧,原本应该是备受瞩目的。
它讲述了神女无双(唐嫣饰)为了取回神界宝物“神之左手”,化身为凡人接近狐族大祭司源仲(刘学义饰),两人在调查一系列阴谋的过程中相恋,并携手拯救苍生的故事。
听起来是不是挺吸引人的?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部剧一记重锤。
首播当日,《念无双》确实冲上了爱奇艺飙升榜的第一名,看似开了一个好头。
但横向一对比,就会发现优酷与爱奇艺热度均未突破5000,热度远不及同期悬疑剧《棋士》。
观众们对中年演员的“强行扮嫩”、剧情的套路化、制作的粗糙等问题纷纷提出了诟病。
唐嫣饰演的女主,本是一个活了一千多年的神女,理论上来说,年龄感并不是问题。
但剧中设定她需要化身为人族少女去接近男主,这一转变就成了矛盾的导火索。
唐嫣虽然保养得很好,面部状态紧致,法令纹也不明显,但岁月沉淀下来的气质与少女的灵动感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尤其是当她穿着粉色衣衫,留着碎发刘海的造型出现时,她的成熟感与角色所需的稚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被观众们调侃为“又老又嫩”。
而刘学义饰演的男主,虽然在古装扮相上一直都很稳定,但这次的造型却屡遭诟病。
他那一头披散的“嬷嬷头”,不仅显得臃肿,还放大了他头身比例的问题,与角色“高不可攀的大祭司”的设定完全背道而驰。
因此这剧实际上还没开播就被贴上了“中年古偶”的标签,这本质上源于仙侠剧长期对“少年感”的执念。
市场总是将“青春”与“爱情”强行绑定在一起,却忽视了角色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其实,原著中的女主活过了千年,男主也已经人到中年,这样的设定本可以赋予角色更复杂的层次。
但剧集却仍然执着于用少女少男的外壳来包裹中年演员,导致违和感挥之不去。
这种对角色年龄的强行设定,不仅让观众感到不适,也浪费了演员们本身的演技和魅力。
另外《念无双》的剧情可以说是老套得不能再老套了,从故事框架来看,它几乎复刻了仙侠剧的经典模板:
神魔大战、神器争夺、误会相爱、拯救苍生。
剧中女主为了取回神器假扮侍女潜入敌营,却屡屡高调行事。
比如在众人跪拜山灵的时候,她竟然拒绝行礼,还当众点评法器“低端”,这逻辑漏洞也太明显了吧。
感情线方面更是依赖“英雄救美”“偷看洗澡”等俗套桥段,被观众们调侃为“工业糖精大杂烩”。
这种靠堆砌俗套情节来制造甜蜜感的做法,不仅无法打动观众的心,反而会让人觉得厌烦。
制作层面也是问题多多。神界的“丧葬风”白衣造型和人族简陋的服饰被批评缺乏新意;
特效画面虚化严重,五毛质感的光污染战斗场景更是被戏称为“手游画质”。
这样的制作水平,怎么能让观众买账呢?
《念无双》的困境,其实折射出的是仙侠剧市场的集体症结。
近年来,《千朵桃花一世开》《白月梵星》等仙侠剧接连扑街,证明观众对“拯救苍生+虐恋情深”的套路早已厌倦。
仙侠剧创新乏力,过度依赖IP改编,导致同质化严重。
即便像《念无双》这样拥有原著支撑的剧集,也仍然陷入了“魔改”的窠臼之中。
剧集在改编过程中,强化了言情线而弱化了世界观,用“美强惨”的男主和“圣母”的女主来迎合市场,却丢失了原著中“神性”与“人性”博弈的深意。
比如剧中女主一面高呼“众生平等”,一面却因怜悯之心堕入情劫。
这种对深度的消解,恰恰是仙侠剧难以进阶为“仙侠正剧”的关键阻碍。
85后的女演员们集体困在了古偶的舒适区里,杨幂的《掌心》、刘诗诗的《狐妖小红娘》均反响平平。
这部戏,其实正是唐嫣因结婚生子淡出圈里多年后的复出之作。
只是市场对中年演员的期待已经从“颜值保鲜”转向了“角色深度”,但资本仍然迷信“古偶”的流量,迫使她们在违和感与曝光度之间做出妥协。
刘学义的处境则更为微妙。
从《少年歌行》到《花间令》,他始终在古偶圈里打转。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但却难逃“剧红人不红”的魔咒。
仙侠剧固然能维持他的曝光度,但如果长期困于同类角色之中,他的演技突破与个人品牌构建都将举步维艰。
《念无双》的争议,其实折射出的是仙侠剧的深层困境。
当观众开始用“中年古偶”“工业糖精”等标签来解构剧集时,仙侠剧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创新并不是要彻底抛弃传统,而是在叙事、人设、美学上找到新的支点。
仙侠剧的真正魅力,本应该在于构建一个既能承载东方奇幻想象、又能映照现实人性的世界。
而不是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来消耗观众的耐心。
因为一方面,题材的同质化已经触及了天花板,“三生三世”“虐恋救世”等套路让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迭代也加速了仙侠剧的衰落。
年轻观众更青睐于像《莲花楼》这样的强剧情作品,而中年观众则转向了现实题材。
仙侠剧那种“不动脑的快乐”已经被短剧和短视频分流了,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如果要打破仙侠剧与中年古偶的僵局,只能剧本革新,跳出“神器+虐恋”的公式化套路,构建出更具深度的世界观。
当观众不再为流量与情怀买单时,当行业沉迷于“IP+明星”的速成公式时,仙侠剧的末路终将到来。
唯有回归“内容为王”的理念,才能让这一曾经缔造无数神话的题材重获新生。
来源:爱生活的Lam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