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一件事,是村里有个手艺人爷爷,会做一些民族装饰、鞋子之类的。
#春日生活打卡季#赵露思复出了。
没有预想中的掌声和鼓励。
反倒是铺天盖地的嘲讽和批评。
骂声从何而来?
赵露思重启工作,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
芒果台为她拍了一档个人综艺,叫《小小的勇气》。
去偏僻的乡村“见天地”,治愈自己。
我起初看到这档节目,就觉得理念很矛盾。
关键在于,人很难会把出镜拍综艺这事儿当成一个疗养项目。
去再多的村子,见再美的风景。
终归是被一群脸上长着摄像机的同事跟拍。
接受超载的曝光,为商业节目服务。
宣传得再纯粹,也藏不住商业化的创作思路。
怎么自由地溜达,也局限于剧本的一亩三分地。
前两天,第一期节目刚播出。
节目的口碑崩得很厉害,网上到处是对赵露思的讨伐。
我看了看,主要有几个点。
一个是她和山区的女孩聊天,问她有没有拍过艺术照。
然后拿自己的艺术照给女孩看。
被骂“在别人挨饿的时候,不知道小声咀嚼”。
还有一件事,是村里有个手艺人爷爷,会做一些民族装饰、鞋子之类的。
赵露思本身就是学服装设计的,很喜欢爷爷的手艺。
在听说村里只有爷爷一个人会这门手艺,没人传承的时候。
她很惊讶地问爷爷:“你自私了?”
藏族小女孩赶紧解释,是因为没有人学。
于是,赵露思被骂没情商。
剩下就是一些细节的问题。
比如她说自己不爱惜身体,之前拍戏只睡两个小时。
在自己用拐杖之前,以为拐杖是老人权威的象征。
就像平时演戏一样,“家主”都会拄个拐杖。
还有她对自己和父母关系的评价——
觉得父母没给自己偏爱。
平时不打电话,各过各的生活。
但挺多人知道,赵露思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对她很好。
赵露思之前想解约的时候,也是她妈妈最先把合同翻出来要赔钱。
各种小细节堆积起来,变成了嘈杂的舆论。
目前,节目组已经把有争议的几个点删减了。
但仍旧骂成一锅粥,于事无补。
赵露思被审判,事实是什么?
我恰好在节目被删减的前夕看到了完整版。
看完节目觉得,网上的批评有些在理,有些是断章取义。
像是赵露思拿艺术照给小女孩看的那段情节。
她们聊天的契机,是赵露思看到了小女孩的毕业照。
她们聊着聊着,发现小女孩长得和赵露思小时候很像(确实挺像)。
紧接着,赵露思拿出艺术照给女孩看。
也给她看了一些生活照。
敏感如我,都觉得赵露思对女孩没有恶意。
她不止一次提到羡慕女孩、夸女孩漂亮。
和女孩聊天,听说她和爷爷一起住,语气有点沮丧。
赶紧说自己小时候也是和爷爷住的,爷爷还打鼾。
在和女孩聊到做演员的时候,赵露思告诉女孩,文化才是更重要的。
总的来说,赵露思对女孩是有点客套疏离,但谈不上炫耀优越感。
另外,赵露思对手艺人爷爷的那句“你自私了”的确挺没情商。
但到不了批评她自私自利,心眼坏的程度。
她后面感慨了一句“怎么能没有人学,我还是花钱学的”。
所以这句“你自私了”的问句,赵露思的前提大概是:
不会有人不愿意学,只可能是爷爷不愿意教。
只是她不会表达,也有点“何不食肉糜”。
后来,赵露思还说爷爷手上的茧子是“手艺人的勋章”。
因为爷爷用手给自己挡阳光而落泪。
回家之后,给爷爷寄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
而且不是那种“样子货”,很适合做民族服饰。
足见她当时的本意不是“攻击对方”。
还有关于父母没给她偏爱的说法。
是因为赵露思觉得,父母总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上评价她的现状。
她抑郁、躯体化,父母会说:“你现在都这么好了,别抱怨了”。
其实这是对抑郁症患者最不能说的话之一。
每个人的心力不一样,能经受苦难的程度也不一样。
所以,苦难是无法通过外在去对比的。
纵使过得再好,每个人也都有外人看不透的阴郁。
这时候,人总是希望最亲近的父母、爱人站在自己这一边。
无条件地偏爱、托底。
一些绝对中立的话语,看似没错,却成了一种无形的攻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友审判赵露思的安全带、拐杖事件。
我觉得,不必上纲上线。
有一些话,单拿出来和放在语境之中就是两种意思。
没人能滴水不漏地把所有话说得完美。
本意不是恶的,就已经足够了。
赵露思的问题出在哪?
看完整期节目,的确bug挺多。
赵露思给我一种强烈的力不从心的感觉。
她会在采访时突然躯体化发作,出现脑雾反应。
眼神飘忽呆滞,然后流泪。
住在藏族女孩的家里,只能搭帐篷做治疗。
因为体力不支,在村里走下一圈,累得气喘吁吁,精力告急。
谈起拍节目的感受,她只是觉得“没有不适应”,而不是感到治愈。
另外,节目组还安排了一个和赵露思多次合作的小演员,陪她一起录节目。
设置这个人物是巧妙的。
他精力充沛,活跃了气氛,让节目没那么乏味。
但小孩毕竟是小孩,需要赵露思的开解和教育。
节目组也说了,小孩的父母没有跟着一起来拍摄。
作为临时监护人,赵露思一定有不小的压力。
格外担心弟弟乱跑(也的确乱跑和缺氧了)。
总之,看完节目,反倒有种赵露思在强行营业的疲惫感。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让赵露思非要接这份工作。
可能是焦虑工作,担心没有曝光。
或者是高估了自己的精力、被团队要求尽快复出。
但这个复出的时机,显然不对。
节目组想拍出赵露思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让赵露思营造看淡一切的人生态度。
一边治愈自己,一边给观众指点迷津。
他们把这场旅行称作在乡村的阳光下「晾晒潮湿」。
让观众看到赵露思的另一面,被她“小小的勇气”打动。
但节目组忽略了。
赵露思的情绪不只是晾晒在耀眼的阳光下。
还暴露在潮湿、嘈杂的公共环境之下。
她很难做到捂住耳朵,只面对生活的美好一面。
甚至连最基本的,把自由的情绪代入到工作里,都有些难度。
她现在最需要的,是放下执念,先「见自己」。
等心境转变,能量提升。
再去见复杂的众生,见广阔的天地。
脱下自己的「红舞鞋」
前几天,听鲁豫的采访,聊到她有时像穿上了童话里的红舞鞋。
只能不断“跳舞”,不知道如何停下来。
我当即思考,现在许多人都有一种「红舞鞋思维」。
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背景里舞蹈。
有机会休息时,却不知道该怎么按下休止键。
赵露思穿着名为“精神和生活”的一双红舞鞋。
一些人讽刺赵露思的原因是,她展现了“精英的苦难”。
理解不了一个人怎么会有钱、有名又有病。
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相似的人身上。
我一位多年好友,高学历、好家境、多才多艺。
但已经抑郁很多年,觉得人生是一片废墟,没有发光点。
她说自己就像被关进了一个封闭一半的牢笼里。
看不见身后广阔的出口。
只是在撬开面前的牢笼,试图钻出去。
或许赵露思也是一样。
抑郁、焦虑,找不到出口。
她看起来很难接受工作的空窗期。
为了抚慰自己,选择无休止地旋转。
网上有人猜测,她是故意用病情博流量,拿苦难做营销。
我想,她恐怕没有「恶」到如此地步。
她只是错在,在不正确的时机选择了一份不正确的工作。
并在这份工作里,展现了一部分不太高的精力和情商。
当然,也有一些温柔纯粹的闪光点。
只不过,很多人擅长把目光放在她做得不好的一面。
这次错误的试水,对赵露思来说,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但也希望她能趁机停下脚步,提升心力。
不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胁迫着往前。
红舞鞋的故事里,女主角穿着舞鞋,跳向火车轨道。
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该有另一种并不恐怖的结局。
是女主角闭上眼睛,拒绝被观众注视。
然后,停止在舞台上跳跃、旋转。
脱下红舞鞋,才发现。
世界,平静地一如往常。
来源:Yuki的种草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