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昕然,从婚姻中遗憾离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30 20:26 1

摘要:如此泾渭分明,是陶昕然想要“用离场来使自己变成一个有养分的人”,因为唯有这样,自己下一次“在场的时候才会更有力量”。

☉作者|春风十里

十点读书会出品

不久前,陶昕然接受了《人物》的专访,那一期的主题是在场。

访谈中,她说自己在业务上是高质量的沉浸式在场,其他时间则是娱乐圈的边缘人物。

如此泾渭分明,是陶昕然想要“用离场来使自己变成一个有养分的人”,因为唯有这样,自己下一次“在场的时候才会更有力量”。

令外界意外的是,时不时从娱乐圈抽离的陶昕然,会突然官宣离婚,从10年婚姻中彻底离场。

陶昕然给出的离场理由是:“我们,走散成了,你,我,我很遗憾!”

纵然心有遗憾,可在婚姻这个道场中,两个渐行渐远的人,很难再以成熟的爱,深度滋养对方的生命。

8年恋爱,10年婚姻,这18载关系的戛然终结,绝非头脑发热下的冲动之举,期间的挣扎,徘徊,衡量,取舍……让长期缠绕在这段关系中的人,清晰地预见了某种结局,并逐渐下定了决心。

何况这个人还是陶昕然,一个无法在打了死结的关系里苟延残喘的理想主义者。

陶昕然,绝不是安陵容

陶昕然是从“国产神剧”《甄嬛传》里,突破了一个素人演员的禁制。

当郑晓龙从陶昕然手里拿过她在《黛玉传》里探春扮相的照片时,说了一声“安陵容”,就贴在了一面墙上。

那面墙已按角色轻重,专门列好了角色的名字,陶昕然的照片,就贴在了孙俪和陈建斌的后面。

陶昕然对那次面试本不抱希望,毕竟对方是执导了《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等经典影视剧的大制作导演。

一个小演员和一部大制作,很像松阳县丞之女安陵容,和帝都巍巍赫赫的紫禁城。

不一样的是,前两者是合作关系,双方志同道合,则一拍即合;后两者本质上是依附关系,弱势一方要心甘情愿地让渡自我的话语权和支配权,有时甚至是生杀大权。

巧合的是,安陵容最终在紫禁城大门关闭前赶上了那次选秀,也让已摇头否定的皇帝因为“鬓边的秋海棠”而“回心转意”。

而在角色上没什么选择权的陶昕然,则凭借一部鲜为人知的《黛玉传》,走进了大导演的视野,并借此摆脱了自己在圈内查无此人的现实处境。

正式开拍时,因为剧集体量大,人员多,片场的氛围总是很热闹,但陶昕然总是一个人坐在一把椅子上。

有演员和她的经纪人“告状”:“你们家陶昕然怎么那么不合群”。

其实,那是陶昕然为诠释角色有意创设的特定情境。

爽朗爱笑的陶昕然无法真正成为敏感警惕的安陵容,但她可以在特定的环境里,感受她如坐针毡的不安与胆怯,甚至要将安陵容的“小家子气”,“形成的一种肌肉记忆”。

比如,行于长街的妃嫔们,华妃趾高气扬,甄嬛张弛有度,眉庄稳重大气,但无论急促缓慢,都是抬头挺胸的。

只有安陵容,走路的时候是含着胸,低垂着头,眼神闪烁不定。

“为什么?她害怕别人看不起她。比如像她坐椅子,她永远比别人要慢坐下去。”

形体上要卑微,眼神要低垂,动作上更要迟疑犹豫。

芳若姑姑去甄嬛家传授礼仪时,陶昕然给安陵容设计了一个动作:伸出去的手马上就缩回来。

宝鹃把皇上翻了她牌子的好消息告诉她时,因这意外之喜慌了神的安陵容,被手里的热茶烫了手。

那杯滚烫的热茶,是陶昕然请道具组准备的。

“大家可能觉得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过场戏,但我会更去看重这样的小的地方。”

因为对细枝末节纤毫毕微的呈现,安陵容的可悲与可怜,可恨与可憎,才有了立体丰富的层次感。

因为安陵容一角,陶昕然在亚洲偶像盛典上荣获“亚洲偶像新力量奖” ,还成为2012《BQ》红人榜的人气女演员,并赢得最具潜质女演员奖。

可《甄嬛传》长盛不衰的这些年里,聪慧机敏的甄嬛,桥横跋扈的华妃、不卑不亢的沈眉庄,心机深重的乌拉那拉宜修……这些后宫妃嫔,甚至宫女丫鬟,在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从紫禁城里穿越回现实世界后,境遇几乎都有了柳暗花明的转变。

唯独安陵容,在皇宫里备受冷遇欺压,回归现实,依然不被理解和尊重。

微博被攻陷,被嘲苦情脸,车子被划花……

这个角色诠释地太过入木三分,以至于部分不怀好意的剧迷,以未出戏之名,欺凌外在安静乖顺的安陵容。

哪怕时隔4年,陶昕然以冯曼娜一角重新出现在《胭脂》中时,依然有刺耳的声音袭来:“安陵容已经够坏的了,又演了个坏女人,骂你是轻的”。

但陶昕然,绝不是安陵容。

她允许剧迷将对角色的负面情绪倾泻在她本人身上,但绝不允许有人以此来诅咒自己的女儿,所以当一个居心不良的声音对准了她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时,陶昕然一反从前忍气吞声的态度,粗暴凶狠地骂了回去。

那一次正面迎敌后,外界才发现,陶昕然和安陵容之间,除了同样清瘦外,两者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

她既不是懦弱胆小的安常在,也不是阴鸷狠辣的安嫔,即便和这个角色共生多年,她也绝不可能被这个标签困守在原地,更不会安分守己地躺平在演员和人物共同建立起的功劳簿上。

100分小孩

《甄嬛传》里有一场戏,安陵容为了维护她的甄姐姐,私自去冷宫,暗示并挑唆苏培盛了结了余氏的性命。

当她兴冲冲地准备把“余氏已死”的消息带去碎玉轩时,她在廊下听到了眉姐姐对甄嬛说:“现在却去冷宫让人活活勒死余氏,这举止完全不像她平时柔柔弱弱的样子。”

陶昕然说,“如果那天站在窗外的是我,我会立刻推门进去,解释清楚,如果你还误会我,那就再见不要做朋友了”。

不同于安陵容外在乖顺,实则阴暗的性格反差,陶昕然和这个世界的交手方式一直是直接凌厉的。

她不仅不会像安陵容那样讨好上位者,还长了一身“反骨”,在乱象频生的演艺圈里,直言讽刺:“影视演员不需要演自己是一个咖”。

在到处都是人情世故的演艺圈里,陶昕然显然不够人情练达,她也从不按他人的规划,来完成自己的人生路线。

因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拥有自己的意愿的,再厉害人,也无法拥有诠释另一个生命的超能力。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母亲,也无法替代自己,注解自己生命的万分之一。

母亲在陶昕然的记忆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她会把一双儿女的衣服拿给自己的学生穿,也会自掏腰包,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备好作业本和文具。

母亲陶跃娣无疑是慈悲善良的,在为人师表的观念已逐渐淡薄的时下,陶妈妈无疑是教师的理想化身。

可因为成长于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里,陶妈妈也早早地明白了,自立自强是一个人多么可贵的品质,但受制于传统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她在成为了代际相承下受害者的同时,也无意识地将这样的痛苦加诸在了女儿的身上。

差2分满分要挨打,跌破前三要挨打,不按时练功更要挨打……陶昕然的童年,堪比“魔鬼训练营”。

陶妈妈的本意“是为了煞她的威风,就是不让她骄傲”,可她没想到,这样的打压式教育,让10岁以后的陶昕然,提前来到了叛逆期。

背叛优等生群体,离家出走,报考艺校,大学时辞了湖南卫视光鲜的实习,独自北漂……这一桩桩出格的言行,让陶昕然将人生的主导权从母亲手里抢了回来。

尤其在自我意识彻底觉醒后,陶昕然和母亲展开了10余年的拉锯战。

《甄嬛传》成为爆款国产剧后,陶昕然给母亲打去了电话:“我有今天,不是因为你教育得好,是我自己长得好。”

直到她生下女儿,直到母亲的生命饱受病魔摧残时,陶昕然才在生与死的交汇处,和自己,和母亲,达成了和解。

她想起当年北漂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租下好一点的单身公寓,母亲将一半的月工资都转给了自己。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认知的打开,陶昕然也明白了母亲的严厉与控制,实则是传统家庭教育失衡下铸就的性格悲剧,而母亲,在那样的语境下没有成为一个重男轻女的妈妈,还抗起了自己的人生,已是用尽了全力。

读懂了母亲人生的起承转合,陶昕然在自己36岁的那一年,第一次向母亲说出了“我爱你”。

可母女关系虽破冰,陶昕然依然不想在女儿面前,成为母亲那样的人。

有一次女儿爬到了家里的沙发椅背上,陶昕然没有将女儿喊下来,更没有像同事说得那样打女儿屁股,而是给女儿拍了照片,还夸奖女儿竟然能在那么高的地方待那么久。

因为“兴趣就像叶片,每次打压都会折损一点,时间长了,那个生动的部分就很难再复原了。”所以,“我就尽可能做一个不扫兴,容错率比较高的妈妈吧。”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说,陶昕然很了不起地切断了“代际循环”。

其实,陶妈妈没有在父辈的重男轻女里成为一个类似的家长,已在某种程度上,松动了代际循环顽固腐朽的链条。

陶昕然可以很了不起地斩断“代际循环”,也是继承了母亲理想人格里不甘被轻易定义的坚决与执着。

左边是母亲,右边是女儿,处在代际相承中间的陶昕然,牵起两代人的手时,不仅重建了母女关系,更完成了自我重塑。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困惑

成为妈妈后,陶昕然有两个极端的感受,她一边觉得自己接人待事更加宽容,一边又觉得社交圈变窄了,她更愿意将时间花在自己有刚需的人身上。

因为身份的叠加,陶昕然自己的世界变宽了,但同时,她向外输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这也让陶昕然清晰地认识到,人的生命容量是有限的,那些可以让生命更加纵深的人与事,才是她最该守护的。

女儿上幼儿园之后,陶昕然重返片场,但接到的剧本大抵都是陵容类卿的角色。

为了跳出安陵容的桎梏,陶昕然推掉了类似的角色,她去演文艺兵、特务、法医、教师、……尽管这些角色的市场影响力远不及安陵容,但陶昕然愿意从安全模式中走出,在“更有宽度的、更复杂的角色”上演绎命运与人性。

她想起了多年前和母亲通过的一次电话,那一天,母亲说自己不太好。

原来是学校里的一个女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五个社会青年侵犯。

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作为留守儿童,她别无选择地老家和祖辈一起生活,那一天放学,因为家里的一个老人生病,另一个老人很晚才来接她。

但当老人到达学校后,女孩已行走在放学的路上……

母亲以低沉的声音陈述完事情后,陶昕然在毛骨悚然之际,也想起了自己9岁那年差点被性侵的噩梦。

尽管那一天陶昕然跑开了,未遭毒手,但这件事多年来像一根针一样,潜伏在自己的身体里。

母亲叮嘱陶昕然,如果有一天有能力了,就把这个故事拍出来,陶昕然也觉得,该用自己的职业,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

十多年过去后,陶昕然的身份已不仅是一名演员,她还成了一名制片人。

但陶昕然“不是为了成为制片人而去做制片人的,而是想去讲述自己想讲的故事才去做制片人的”。

当然,她还有一点“私心”,她渴望让市场看见自己的角色并不单一扁平,“我可以很丰富的,我的角色也是”。

2021年,陶昕然开始着手筹备母亲8年前在电话里讲给她的案件。

这也是陶昕然人生中第一部从出品,到制作,再到演绎,全程参与的一部电影——《夹缝之间》。

她拿着很多有关留守儿童的材料,并将案件和原型人物讲给了导演郭大路听。

郭大路在陶昕然的老家湖南安化住了一个多月,无论是逛县城,还是跟着司机到山里去,他发现那里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就是那批当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南下谋求出路的农民工。

这一批农民工起初留守在老家,长大后外出打拼,而他们的下一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样被留守的命运。

彼时的郭大路萌生了和陶昕然一样的想法,“让不常被看见的人被看见,为不常发出声音的人发声。”

整个故事在两条线中延展开来,一条是陶昕然饰演的单亲母亲李青草,独自带着孩子在深圳生活、求学;另一条线索则是一所废弃小学的夹墙中,意外挖出了一具陈年尸骸,在县城刑警韩岩的追踪下,曾经和此案有关的5个少年也逐渐露出原形。

两条线交汇之处,就是那所荒废了的小学。

而儿时的李青草和韩岩都曾以留守儿童的身份,就读在那所小学。

为了真实地还原李青草这个人物,《夹缝之间》正式开机前,彼时还在深圳拍戏得陶昕然常穿着夹板拖鞋,坐在城中村的马路边,看来来往往的打工人。

除了观察生活,她也想在脸上晒出斑点,因为挣扎在生活底层的李青草就是满脸的雀斑。

何建泽在回应离婚一事时,曾提到过《夹缝之间》里一个擀面的镜头。

那个镜头是在寒冬腊月的时候拍的,当时的片场已低至零下10度,但为了呈现地更加生活化,陶昕然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双手甚至长满了冻疮。

郭大路说:“她身上真的有湖南女性的坚韧,瘦小的身躯里面蕴藏着很大的力量。”

可这部筹拍了10年的电影,票房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但比起简单的数据,陶昕然觉得,“文化工作者是有责任去拍摄、记录、传播不常被看到的她们的故事。”

也正因为内心雕刻着这样的使命,陶昕然很难只因名利的驱使,就决定了一件事的走向。

当初这部影片的投资商,希望《夹缝之间》可以在自己的家乡拍,陶昕然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也放弃了这份投资,她坚持在自己的家乡安化拍摄。

有人不理解她的执拗,有人怀疑她的初心,更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再次将陶昕然作为攻讦的对象。

在这样的反馈中,陶昕然看到了一个还不够下沉的世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她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了。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坚守

但在独自一人重建心理的过程中,陶昕然越来越来清晰地认识到:“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把具体的每一个件事做好了就行,成功是凤毛麟角的事,失败才是人生常态,也要学会接受。”

所以在完成了对留守儿童命运的讲述后,陶昕然又走进《莎莉的回忆》,探索一个儿子去世,前夫再婚,生活毫无波澜的失意中年女人的世界,也继续着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肯妥协的坚守。

这一次,为给这个“复杂而寡淡”的群体发声,她甚至选择无偿演出。

至于外界会有怎样的讨论与臧否,陶昕然已释怀了许多。

宋丹丹说,你是一个真诚的人,对于一个怀疑你的人,你就是一个谎言;你是一个单纯的人,对于复杂的人,你就是心机。

真诚的人会受伤,单纯的人会走弯路。

但不必自证,也无需解释,时间会在见证中回答一切。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