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小璐的 “做头发事件” 已悄然远去八年。这八年间,李小璐和贾乃亮这两位当事人逐渐从娱乐圈的聚光灯下隐退,曾经的那些纷纷扰扰也似被岁月尘封,慢慢从他们的生活中消散。
李小璐的 “做头发事件” 已悄然远去八年。这八年间,李小璐和贾乃亮这两位当事人逐渐从娱乐圈的聚光灯下隐退,曾经的那些纷纷扰扰也似被岁月尘封,慢慢从他们的生活中消散。
然而,有一个人却始终未能逃脱这场风波的阴影,她就是李小璐和贾乃亮的女儿 ——13 岁的甜馨。
甜馨正值青春年少,本应在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探索世界、追逐梦想,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但大人之间的纠葛,却如鬼魅般紧紧缠绕着她,日复一日在她眼前重复上演。
她分享自己身着 cos 服的对镜自拍,开心地诉说着初次尝试戴假发的小困扰,那不过是孩子对新爱好的单纯分享,却招来铺天盖地的恶评。
有人冷嘲热讽:“你妈妈那么会做头发,怎么不教教你?”
她满心欢喜地晒出过年收到的压岁钱,仅仅一万块,在她眼中或许只是新年的一份小惊喜,却被恶意指责为炫富,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关闭评论区。
无论甜馨发布什么内容,总有一群人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乐此不疲地对她展开攻击。只因她身上带着 “李小璐女儿” 这一标签,便自带流量,而当年那场轰动一时的风波,成为了这些人取之不尽的 “出梗素材”。
他们随意翻出旧账,轻而易举地就能刺痛一个孩子的心,只为满足自己无聊的好奇心,看一场无辜孩子的笑话。
甜馨声援停止校园暴力,分享校园日常点滴,却有人故意戳她痛处:“有小万叔叔嘛?” 她过生日,满怀期待地发布小时候与长大后的对比视频,回忆成长的美好,换来的却是无情的玩梗:“万万没想到,甜馨都这么大了。”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恶意不仅仅来自网络,连她身边的同学也未能幸免。
有些同学为了蹭她的流量,主动接近她,与她共创视频。
一旦达到目的,便立刻将她抛弃,孤立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残酷,毫无遮拦地砸向这个稚嫩的孩子,让她在舆论的漩涡中孤立无援,成为网络时代无辜的祭品。
我们深知互联网的 “脏水” 连成年人都难以招架,更何况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呢?可又有谁真正记得,她才是这场风波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所以,当看到甜馨发布长文,满含委屈地倾诉 “我不是当事人,有人想过我的感受吗?
我又做错了什么” 时,每个人的内心都不禁为之一颤。
甜馨的遭遇,映射出无数普通孩子在原生家庭阴影下难以言说的痛苦。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最痛的往往不是身体上的责罚,而是精神世界遭受的无情打击。
这种精神上的 “风霜” 究竟从何而来?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曾分享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复旦大学有一对教授夫妻,他们 14 岁的儿子,多次尝试跳楼、割腕,幸好家人发现及时,才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
无奈之下,父母带着孩子寻求贺老师的心理咨询。
孩子满脸困惑地问:“贺老师,人是不是早晚会死?”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男孩继续说道:“我现在 14 岁了,我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我从小该吃的、该玩的、该去的地方都经历过了,感觉人生没什么遗憾了。
要是继续活下去,要参加中考,考不上好学校,我爸妈会觉得丢脸;考上好高中后,还要考好大学,读完大学还要读硕士、博士。可我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能超越我爸妈。
就算读成他们那样,你看他们虽是大学教授,不也活得像社畜吗?夫妻关系不好,天天吵架,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我可不想生孩子,生个像我这样的孩子,天天操心不说,我这性格以后出去肯定会被老板 PUA,还要遭受社会的毒打。
还要结婚、养孩子,被别人评价。最后还是会死。那我干嘛要被社会折磨一遍后再死呢?现在死了不是挺好的吗?” 贺教授听完,都觉得孩子说得头头是道,甚至差点被说服。
的确,生活中充满了艰难困苦,有时真让人觉得活着似乎失去了意义。仔细思索,便会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在于,父母精心营造的看似美好的生活,在他眼中都是虚假的。
他对父母失望透顶,对自己的未来毫无希望,对整个人生陷入绝望的深渊。他看似拥有优渥的家庭条件、高知的父母、丰富的人生体验,实则内心极度匮乏。
例如,他拥有令人羡慕的高知教授父母,却只看到父母相互贬低指责、怨恨怒骂的丑陋一面,完全忽视了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在他眼里,父母不过是普通的社畜。
他家庭富裕,从小游历各国,本应见多识广、幸福感满满,可他却觉得自己什么都体验过了,现在死了也无憾。这恰恰反映出,他真正感受到的幸福少之又少。要知道,幸福的核心包含愉悦感和价值感。
吃喝玩乐、四处旅行,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却无法给予人最重要的价值感。而价值感,才是让人内心充实,让人拥有自爱自信,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人生富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站在大人的角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孩子不知好歹,拥有如此优越的家世背景,却还寻死觅活。但这恰恰凸显了大人与孩子的巨大差异。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他们对爱有着敏锐的感知。相较于社会身份、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他们更在意父母之间是否充满爱意,家庭氛围是否和睦。
父母之间针锋相对、破口大骂,那些伤人的言语如同刀剑,看似刺向对方,实则深深刺痛了一旁默默目睹这一切的孩子。
然而,大人们往往选择性地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声音,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心理有问题。两个缺乏爱的灵魂,传递给下一代的,必然是爱的缺失与匮乏。
甜馨和这个孩子的境遇有着相似之处。尽管李小璐和贾乃亮在抚养甜馨的过程中,已经竭尽全力,努力给她最好的照顾,甜馨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总是展现出大方自信的一面,治愈了许多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八年来,她始终承受着父母之事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既有来自外界直白的羞辱,也有隐藏在生活中的无形暴力。
再开朗乐观的孩子,在这样持续不断的风雨侵袭下,也难免会受到影响。更何况,这场风雨似乎看不到尽头,日复一日地折磨着她。
大 V@荀夜羽曾科普过几件事,令人深思。
小孩在飞机上哭闹,并非是他们不听话,而是飞机气压变化导致耳鸣耳痛,此时打骂毫无作用,给孩子准备些零食,让他们咀嚼吞咽,反而能缓解耳痛。小孩子不爱洗澡,一洗澡就哭闹,不是他们故意调皮,而是大人觉得舒适的水温,对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烫热,大人认为合适的搓澡力度,对孩子而言可能如同扒皮般难受。
很多小孩挑食,也并非不听话,而是他们的味觉尚未发育完全,与大人对味道的感受截然不同。大人觉得清爽的豆腐,在孩子口中可能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大人觉得不辣的青椒,对孩子来说可能如同针扎般刺痛。
为什么大人总是难以理解孩子的世界?因为大人往往没有真正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适应自己的世界。
只要大人愿意蹲下来,就会发现,在孩子的视角里,大人的世界往往只剩下高高在上的背影。
孩子长大后,这种理解上的错位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大人指责孩子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却未曾想,孩子或许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朋友,缺乏乐趣,只能从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
大人责备孩子青春期叛逆,却忽略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而大人又不愿放下身段,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只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 “叛逆” 的标签。大人奚落孩子矫情,假装抑郁,却不曾想孩子可能真的生病了,大人不仅没有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反而将孩子视为有问题的个体。
这不禁让人感叹,孩子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人的态度。从孩子还是小婴儿开始,大人就要精心呵护。
换纸尿裤时,要调整到最合适的松紧度,避免勒到孩子,也要防止漏尿,还要把纸尿裤的花边翻出来,让孩子舒舒服服。
要定期修剪孩子的指甲,防止他们抓伤自己的脸;每天仔细清理孩子的脸蛋、鼻孔、手指缝、腋下、胳膊肘、膝盖窝,保持身体干净。
要及时给孩子拍嗝,根据气温变化更换衣物和口水巾,注意室内温湿度,调整被子的薄厚。只有大人用心观察、悉心呵护,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否则,孩子只能默默承受身体上的不适,毫无反抗之力。
当孩子逐渐长大,生理问题逐渐转变为心理问题,同样需要大人用心去观察、去呵护,这样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否则,孩子只能独自承受心理上的痛苦。
所以,甜馨那句 “我做错了什么?” 才如此震撼人心。孩子出现的问题,并不都源于父母,但所有问题,都是父母在育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考验。父母的修行,需要时刻保持思辨与自省。
如果说有什么捷径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那就是 “去做你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记住这句话,或许就能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少走一些弯路,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与关怀,让他们在温暖与理解中茁壮成长。
来源:香港八卦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