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秦氏在火烧顾家祠堂之前,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捆了关在井里,看似怒其不争,实则是为了保护他,也是她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
小秦氏在火烧顾家祠堂之前,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捆了关在井里,看似怒其不争,实则是为了保护他,也是她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小秦氏为了儿子顾廷炜能够袭爵,作为亲小姨的她不仅给顾廷煜灌输仇恨的种子,还给本就体弱多病的他长期服用血枯草(原著里有讲述)。
导致后来的顾廷煜常年卧床,体弱多病。
即使这样他还是处处与顾廷烨作对,对顾廷烨和他的母亲充满恨意。
在顾廷烨离家出走之前,每次挨打都有顾廷煜的手笔。
顾廷烨曾说:“我这个大哥哥,果然是天底下,最最厉害的人,他算的事,从来没有一件不中的,若他身子骨没有这么弱,只怕我早无翻身之日。”
而她的亲生儿子顾廷炜却一直在抱怨小秦氏把顾家搞得乌烟瘴气,甚至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总要和二哥哥作对。
小秦氏为什么能轻易教坏聪明过人的顾廷煜,却怎么也带不偏自己傻气的儿子呢?
顾廷煜从小失去母爱没有安全感,小秦氏又是他的亲小姨,小孩子又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自然对小秦氏的话深信不疑。
小秦氏从小给他灌输的都是母亲被害之事,不断暗示:若非白氏进门,你母亲不会早亡,把顾家将来爵位的争夺,变成了兄弟之间的私人恩怨。
顾廷煜虽身体弱,但性格要强,文采出众。身为侯府嫡长子,即使能袭爵,也不能练武,但侯府是武将世家。
当看着顾廷烨跟着父亲练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时候,顾廷煜内心羡慕的同时,仇恨自然越来越深。
顾廷煜的怨恨和聪明过人,恰好被小秦氏利用,看着他不断地设计陷害顾廷烨,小秦氏作为最大得利者,却可以依然保持自己的慈母形象。
而顾廷炜从小是在父母与哥哥的关爱下长大的,无忧无虑,不需要为什么事操心。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也养成了他心思简单,性格开朗单纯。
小秦氏为了养废顾廷烨,一直用捧杀式的教育。
因此,顾廷炜看到的是小秦氏对顾廷烨‘和蔼’的一幕,又是从小跟在顾廷烨后面长大,许多观念认知早已形成。
所以当小秦氏不在伪装和顾廷烨撕破脸后,无论小秦氏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顾廷炜的想法。
甚至劝说小秦氏:“母亲,你就让二哥哥当家又怎么了?过去你们母子慈孝的,我又有哥哥照拂疼爱,这日子究竟有什么不好?你们非得这么折腾他。”
可见,他对袭爵不感兴趣,而小秦氏尽管知道他志不在此,还是一味的为他谋划铺路,其实是她自己的一种执念与不甘。
就像她最后一次骂的那样:“他白家这么底下的门户,能生出顾廷烨这样的儿子,我东昌府高门显贵啊,生出你……。“
她不甘自己出生高贵,有才有貌,却因为姐姐的善妒而难嫁;
她不甘姐姐姐夫既然恩爱,为何要害姐姐身亡;
她不甘兄嫂为了攀附侯府,将她嫁给顾偃开做续妻;
她更不甘一辈子守着一个心里装着别的女人,不爱的她的男人。
小秦氏的不甘,其实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不公的反抗,就像她在顾家祠堂的火光里,喊出的那句:“这一刻,我要活回我自己!”
小秦氏的命运虽大部分被别人安排,但造成悲惨结局,自己也有责任。
是她的挑拨离间,导致白氏与老侯爷吵架难产,一尸两命。
为了俩个世家的利益,她被嫁了过来。
给姐夫做了继室的她,也算是步入了白氏的后尘。
既然已无法改变,何不换个目标,像盛老太太那样,专心教子,也是一种活法。
原著里,小秦氏的儿女结局都不怎么好。
虽为继母,但前面的两个儿子对她没有半分不尊,老侯爷虽然不爱她,但也对她相敬如宾,该有的尊贵、体面她都有。
即使儿子不能袭爵,她的晚年也不会惨。
可她一直被仇恨裹挟,所有的心机都用在了算计,计谋败露,结局自然悲惨。
来源:沫豆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