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一路繁花》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倪萍,真的很敢说!
看《一路繁花》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倪萍,真的很敢说!
节目结束之后李小冉退出了群聊,倪萍还很真性情地补上一句:也不知道她什么意思。
不得不说,有实力有地位,就真的有话语权啊!
虽然但是,谁能想到,镜头前永远优雅从容的倪萍,心里其实藏着一个委屈了半个世纪的小女孩?
前两天刷到了一段关于倪萍的采访。
曾经在《等着我》里见过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的她,罕见地提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那些关于偏心的记忆,听得人鼻子发酸——
原来就连她这样站在金字塔尖的成功女性,也逃不过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倪萍一直坦承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并不亲密。
1959年,她出生在山东青岛的一个家庭,上面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母亲在工厂担任总会计师兼生产厂长,管理着数千名员工。
父母离异后,母亲独自承担起工作和抚养孩子的重担,但精力都放在了哥哥身上,无暇顾及年幼的倪萍。
还不到两岁,小倪萍就被送去幼儿园全托,常常几个月才能见家人一次。心疼外孙女的姥姥实在看不下去,把她接到了乡下生活。
直到该上小学的年纪,倪萍才重新回到青岛母亲的身边。
但母亲,似乎总是更偏爱哥哥。
餐桌上,哥哥碗里躺着金黄的煎蛋,而她只能吃用煎过蛋的剩油炒的白菜;
洗漱时,哥哥用着完整的大块肥皂,而她手里永远是那块快用完的小肥皂头。
就连喝牛奶,兄妹俩都是被区别对待的。
哥哥喝热牛奶,但倪萍,只能喝涮牛奶杯子的水,谁实话,还不如不喝。
这些细小的差别像一根根刺,深深扎在小倪萍的心里。每到寒暑假,她就像出笼的小鸟,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把母亲家里能带走的东西统统打包,头也不回地奔向乡下的姥姥家。
在那里,她可以尽情向姥姥倾诉母亲的"偏心",而姥姥总是耐心地听着,也会给她讲道理——
那你妈是不是连涮牛奶的水都没有?
你妈没办法,你哥咳嗽,你妈自己也没喝。
道理,倪萍都懂。
但每次说起来,心里还是会翻涌上一阵阵的委屈,即便如今已经60多年过去,曾经的委屈她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虽然,是笑着说出来的。
回忆起那段时光,倪萍说母亲的严厉管教和诸多规矩总让她倍感压力,她拼命读书、努力考高分的唯一动力,就是希望不要惹母亲不高兴。
吊诡的是,正是这份"不被偏爱",阴差阳错成就了今天的倪萍。
因为从小就知道要靠自己,她比谁都拼命——
从地方话剧团一路闯到央视,成为春晚常青树,主持的《综艺大观》创下收视神话,寻亲节目《等着我》更是收获了无数中老年人的眼泪。
观众爱她亲切得像自家大姐,谁知道这份温暖背后,藏着她多么努力想要被看见的渴望?
直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但倪萍和母亲,依然千万千万都不愿意再提起喝牛奶这件事。
不得不说,这段故事,网友听完都破防了:"原来倪萍老师心里也有这样的伤","看她在春晚笑得那么暖,谁知道背后故事这么心酸"。
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从她破碎的童年经历里,看到了当年那个小小的不被爱的自己。
而即便站上事业巅峰,那些童年缺失的爱,依然要靠自己一点点补回来。
或许每个成功女性的光环下,都藏着这样的故事。
就像倪萍说的:"伤口结痂了,但疤还在。"
好在,她终于学会了与过去和解——不是原谅,而是明白了有些爱虽然来得迟,但总比永远不到强。
来源:电影集中营一点号